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下混凝土材料低碳化改性研究

作者

岳永伟

镇赉县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服务中心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绿色转型迫在眉睫。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据统计,每生产 1 吨水泥(混凝土主要胶凝材料)约产生 1 吨二氧化碳,其生产过程的高能耗与高碳排放已成为制约建筑行业低碳发展的关键瓶颈。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 - 2019、美国 LEED 等)明确将材料低碳化作为重要评价指标,推动混凝土材料的低碳化改性不仅是满足绿色建筑标准的需求,更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混凝土低碳化领域已开展大量研究,如工业废料掺合料的应用、再生骨料技术等,但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改性技术,缺乏系统性分析;同时,部分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性能与成本的平衡问题。因此,亟需构建一套基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混凝土低碳化改性综合技术方案,以解决技术推广与工程实践脱节的难题。

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混凝土碳排放分析

2.1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对混凝土材料的要求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资源属性、环境属性等维度对建筑材料提出要求,明确鼓励使用可循环材料、工业废料再生材料,并设置了建筑材料碳排放计算指标。例如,在材料选用评分项中,采用再生骨料或工业废料替代传统材料可获得加分;同时,标准要求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需低于行业基准值。

2.2 混凝土材料的碳排放现状与问题

混凝土碳排放主要来源于水泥生产环节,其高温煅烧过程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二氧化碳。此外,骨料开采、运输及混凝土搅拌过程也产生一定碳排放。传统混凝土生产模式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满足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低碳要求。以普通 C30 混凝土为例,其每立方米水泥用量约 350kg ,对应碳排放量高达 350kg ,远超绿色建筑标准对材料碳排放的限制。

三、混凝土材料低碳化改性技术路径

3.1 原材料优化技术

3.1.1 低碳水泥替代

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掺合料水泥通过在熟料中掺入工业废渣(如矿渣、粉煤灰),可减少 30%-50% 的熟料用量,从而降低碳排放。地聚合物水泥以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经碱激发反应制成,生产过程无需高温煅烧,碳排放量仅为传统水泥的 1/3- 1/2 。

3.1.2 工业废料掺合料应用

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工业废料具有火山灰活性,可替代 15%-40% 的水泥用量。其中,粉煤灰可改善混凝土工作性,矿渣粉能提高后期强度,硅灰则显著增强耐久性。研究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 30% 粉煤灰与 20% 矿渣粉,可使水泥用量减少 150kg/m3 ,碳排放降低约 40% 。

3.1.3 再生骨料利用

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处理后制成再生骨料,替代部分天然骨料,可减少自然资源消耗与骨料运输碳排放。通过表面强化处理(如聚合物浸渍、机械研磨)可改善再生骨料性能,使其满足结构混凝土要求。某工程案例显示,使用 30% 再生骨料制备的混凝土,碳排放量降低 12% ,且力学性能符合设计标准。

3.2 配合比优化设计

3.2.1 水泥用量优化

采用高效减水剂(如聚羧酸系减水剂)可降低水胶比,在保证流动性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用量。结合掺合料复配技术,可将水泥用量降低 20%- 30% 。例如,某高层建筑项目通过优化配合比,将 C40 混凝土水泥用量从 380kg/m3 降至 280kg/m3 ,碳排放减少 26% 。

3.2.2 水胶比与骨料级配调整

合理降低水胶比可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减少孔隙率,同时优化骨料级配(如采用连续级配或复配骨料)可降低浆体用量。研究表明,水胶比从0.5降至0.45,结合粗细骨料优化,可减少 10%- 15% 的水泥需求。

3.3 生产工艺改进措施

3.3.1 新型煅烧技术应用

预热破碎 - 悬浮煅烧技术可将水泥煅烧温度从 1450℃降至 1200C ,能耗降低 30%-40% ,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某水泥厂采用该技术后,单位产品碳排放下降 35% 。

3.3.2 余热回收与 3D 打印技术

水泥生产余热回收系统可将窑尾废气余热用于发电或预热生料,能源利用率提高 20%-30% 。3D 打印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混凝土用量,减少材料浪费,某建筑项目采用3D 打印技术后,混凝土用量降低 25% ,间接减少碳排放。

3.4 功能性外加剂应用

减水剂通过分散水泥颗粒、降低用水量,间接减少水泥用量;引气剂引入微小气泡改善混凝土抗冻性,延长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护碳排放;缓凝剂则优化施工工艺,避免因混凝土凝结过快导致的返工浪费。

四、低碳化改性效果综合评价

4.1 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对改性混凝土进行抗压、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采用 20% 粉煤灰 + 15% 矿渣粉替代水泥的混凝土,7 天强度略有降低,但 28 天强度可达普通混凝土的 95%-105% ;再生骨料混凝土通过配合比优化,其抗压强度可满足C30 -C40 等级要求。

4.2 耐久性评估

改性混凝土抗渗性、抗冻性显著提升。例如,掺加硅灰的混凝土氯离子渗透系数降低 40% ,抗冻融循环次数提高至 300 次以上;引气剂的使用使混凝土抗冻等级达到F300,满足严寒地区工程需求。

4.3 碳排放计算与效益分析

经测算,采用“低碳水泥 + 工业废料掺合料 + 再生骨料 + 工艺优化”综合改性方案,C30 混凝土每立方米碳排放可从 350kg 降至 200kg 以下,降幅达 42.8% ;同时,由于工业废料的低成本特性,改性混凝土综合成本降低 8% -12% ,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五、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5.1 案例项目概况

某绿色三星级办公建筑项目,应用低碳化改性混凝土约 2 万立方米。项目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材料评分要求,目标碳排放强度低于 220kg/m3

5.2 改性技术实施过程

采用“42.5 级矿渣水泥 +30% 粉煤灰 + 20% 再生骨料 + 聚羧酸减水剂”配合比,结合余热回收工艺生产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通过智能搅拌系统精准控制材料用量,确保性能稳定。

5.3 应用效果总结

经检测,改性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均满足设计要求;实测碳排放强度为198kg/m3 ,较传统混凝土降低 43.4%,项目材料评分达 85 分,顺利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六、结论

基于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混凝土低碳化改性技术通过原材料、配合比、工艺等多维度优化,可显著降低碳排放,同时保证材料性能。综合改性方案在工程应用中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具备良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