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群众文化建设分析

作者

戚淑媛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党群服务中心 655603

前言:

群众文化建设作为国家文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高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必须聚焦群众文化建设,以期推动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升级。

1. 优化资源配置

基于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群众文化建设应从资源配置优化着手,以此助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的资源配置优化可聚焦空间层面的资源重构,建立多层级、全覆盖的文化设施网络,这一过程可基于人口分布密度、交通可达性、文化需求类型等多元数据参数,采用GIS 空间建模工具重新规划文化设施布点,以此设置“城市书房”于居住密集区,设置“文化驿站”于主干道节点处,用以打造 15 分钟文化服务圈,满足不同人群在阅读、学习、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以此为基础,还应聚焦难以实现固定设施覆盖的边远村落,建议围绕“文化大篷车”“数字流动站”等构建流动文化服务体系,以此按季度编排路线、配置内容并开展定点驻留式服务,同时结合“文旅融合项目”,在农事空档期策划“特色农产品采摘节”“乡土手工艺展销”等活动,即可实现农业资源与民俗文化深度整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外溢可由此实现[1]。

进一步,还应推动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联动,设法深化“非传统文化空间”利用。为此,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也可以出台公共文化服务购买机制,将部分运营权交由具备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担,实现“行政主导—社会运作”的供给机制转型,以此为文化项目提供稳定投入。此外,还应聚焦地铁换乘站、商圈空闲展架、楼宇大堂,针对性设置“图书漂流角”“社区艺术展区”,通过高频日常接触方式渗透公共文化内容,以此覆盖“非主动文化消费群体”,即可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文化建设。

2. 丰富活动内容形式

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应设法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形式,聚焦与旅游、教育、商业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以地域文化特色为核心,构建“文化 + 旅游”型群众活动新模式,如我国云南很多地区已经开展了文化馆系统与文旅管理机构的联动工作,通过协同设计“非遗 + 节庆”融合活动,覆盖传统服饰巡展、民族器乐演奏、民俗舞蹈竞演、原生态技艺展示,并为游客提供东巴造纸工坊、白族扎染体验、彝绣手工艺制作等沉浸式参与互动项目,“体验—理解—传播”三位一体的群众文化建设路径得以形成,有效带动了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双重参与。同时,也可探索文化与教育的联动,构建“文化走进社区—知识走向群众”活动体系,可考虑依托“文化下乡月”主题活动,由文化馆与地方小学联合策划“非遗进课堂”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授技艺,并开展“手工艺与数学”“歌舞与地方语言”交叉课程 [2]。

具体实践还应聚焦文化与商业的整合,以此引导群众文化活动从“展演型”向“消费型”拓展。为此,建议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依托节假日人流高峰,联合本地商业综合体开展“文化消费节”“艺术进商圈”等项目,如共同打造“艺术市集 + 文化展演”复合型活动空间,将地方民间艺术表演、青少年书画展、原创文创产品展示与市民 DIY 体验项目同步设置于消费通道,辅以文化护照打卡系统,即可引导市民通过多点参与获得文化积分,用于兑换公益演出票、文化课程体验券,实现文化参与与消费回馈的良性循环。

3. 深化线上活动探索

除上述策略外,还应聚焦线上活动探索。基层文化部门应基于现有文化资源配置,联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文化场馆,将数字图书阅览、虚拟展厅浏览、非遗工艺直播展示等功能模块集成至统一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这一平台支持移动设备与桌面端同步访问,配备多语言界面与无障碍交互设计。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入大数据技术,通过用户访问频率、页面停留时长、活动参与记录等行为数据,绘制文化需求画像,如发现中老年用户群体对地方戏曲内容关注度显著高于其他项目,即可联合当地戏剧团策划“云上剧场”系列活动,具体涉及名家名段导赏直播、剧本朗读课、互动评论,内容供给的动态调整、精准推送得以实现。

此外,还应积极构建“内容生产—平台聚合—社交传播”的文化循环体系,通过多种措施支持用户将文化活动照片、视频、创作作品、观后感受一键同步至微信、抖音、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这同样属于群众文化价值外溢与文化认同构建的重要手段。

4.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是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加大对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设施,为乡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如民间故事、传统习俗、乡土艺术等,将其转化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活动。组织开展乡村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展现乡村文化魅力,增强乡村群众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推动城乡文化资源的双向流动,鼓励城市文化机构、文艺团体走进乡村,开展文化帮扶活动,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引导乡村文化人才、文化产品走向城市,促进城乡文化交流与融合。

5.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在职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文化工作者参加业务培训、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对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群众文化建设事业。此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鼓励文化志愿者、民间艺人等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和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格局。

结论:

未来,应高度重视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社交网络的文化服务供需匹配机制,打造智能互动融合的文化传播新生态。同时,应在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保证公共文化服务持续赋能群众文化建设,以此助力构建全民共享、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乔晓鹏 .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究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08):78-80.

[2] 宋亚男 . 数字化赋能视角下群众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路径研究 [J]. 牡丹 ,2025,(08):64-66.

[3] 姚志坚. 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的策略分析[J].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8):246-247.

[4] 齐喻 . 政策网络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43(13):22-23.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