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中的应用
余越
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2023 级电影制作专业 浙江省嘉兴市乌镇 314500
一、人工智能音乐生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人工智能音乐生产技术源于 20 世纪后期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早期的算法作曲、规则系统和 MIDI 技术为后来的人工智能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进入 21世纪,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成熟,使计算机不仅能执行固定规则,还能“学习”人类作曲的风格和规律。目前,基于大数据的音乐生成模型、神经网络作曲工具和智能音频处理软件层出不穷。无论是人工智能作曲软件 Amper Music、人工智能 VA,还是 Google 的 Magenta 等开源音乐项目,都不断推动人工智能音乐技术走向普及化和高效化,为电影音乐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技术支持。
二、电影音乐生产的人工智能模式
人工智能系统能够高效处理那些重复性强、技术性明确的任务,比如自动生成旋律草稿、实现风格匹配以及自动化编配等,从而减轻作曲家的基础负担。与此同时,作曲家则专注于音乐的核心创意与情感表达,通过对旋律的细致雕琢和情绪氛围的营造,确保音乐作品的艺术品质和个性化特征[1]。此模式使得创作团队能够在保障艺术创意的同时,提高音乐制作的速度和灵活性,适应电影制作的紧张时间表。智能系统还能根据电影剧情自动调整音乐节奏与情绪变化,帮助作曲家更好地把握整体音乐结构。人机协作不仅优化了制作流程,还促进了创作思路的多样化,为电影音乐带来了创新发展的空间。
三、人工智能在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中的应用
(一)帮助作曲家快速生成音乐小样
在现代电影制作的前期阶段,作曲家通常需要根据导演的叙事需求和情绪基调,尝试大量风格各异的音乐小样来进行风格选定和情绪调试。传统的小样制作需要作曲家投入大量时间反复编写旋律、尝试配器,工作量大且修改成本高。人工智能作曲工具为这一环节提供了新的高效解决方案。作曲家可输入剧情关键词、情绪标签或参考曲风,人工智能就能自动生成多段旋律样稿,配以不同的节奏、和声与配器方案供挑选。例如,一段展现紧张追逐的场景,人工智能可以在几分钟内生成多套节奏激烈、和声紧张的配乐草稿,供导演试听对比。这种快速生成的能力,帮助作曲家和导演在沟通中更直观地感知音乐是否符合叙事预期,从而及时调整方向,减少创作过程的反复试错。人工智能生成的小样还能为团队内部的审片、宣传素材或分镜制作提供配乐参考,让音乐从前期就与画面高度匹配,提升整体制作效率。
(二)辅助作曲家确定音乐创意方案
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核心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旋律往往需要多次推敲与比对。人工智能在这一阶段起到“灵感助推器”的作用。作曲家可借助人工智能作曲软件,对同一主题生成不同节奏、调式和乐器组合的多个版本,结合影片的画面节奏与角色心理,反复试听筛选,快速找到最适合的方向。例如,面对一部描写温情亲情的电影,作曲家可输入“温暖、感人、柔和”等关键词,让人工智能生成温润的钢琴、小提琴或木管版旋律,再结合剧情进行调整与再创作。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提供的和声走向、配器建议甚至旋律延展,能有效启发创作者打破思维定式,激发新的旋律线索。一些人工智能作曲平台还可根据剧情发展自动生成音乐情绪曲线,使作曲家在关键转场、高潮或尾声部分的音乐处理更具整体性和连贯性。这种“人机共创”的模式,让作曲家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可对比、可调试的方案,为高质量的原创配乐打下坚实基础。
(三)提高电影音乐项目基础工作效率
电影音乐制作往往涉及大量重复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基础工作,如乐谱打样、MIDI 转录、编配修正、音色匹配及格式转换等,传统做法耗时费力,容易占用创作者的核心精力。人工智能可以在这些环节中极大提高效率。例如,人工智能可自动根据旋律草稿生成多声部和声,或在不同乐器之间快速编配转换,大幅度减少作曲家和编曲师手动调整的时间。一些智能音频处理软件还能自动进行噪声修整、轨道平衡、动态调整等基础混音处理,保证输出的示范音频具备较高的试听质量,方便导演和团队在不同场合快速调用和比对[2]。对于大型电影项目,制作团队往往需要将同一主题音乐改编为多个版本以适应不同场景,人工智能可根据预设的场景风格(如激烈版、抒情版、悬疑版)快速生成相应编配方案,节省了重复改编的时间和人力。将基础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处理,使作曲家和混音师能把更多精力集中在主题创新与情感细节打磨上,显著提升整体制作进度与质量。
(四)实现电影音乐核心创意智能化生成
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已不再局限于基础辅助,而是逐渐向电影音乐的核心创作环节渗透。在智能化生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可结合机器学习与深度神经网络,分析大量优秀电影配乐样本,掌握旋律发展、情绪渲染、乐器布局等复杂规律,进而根据影片剧本、画面节奏甚至人物对白情绪,生成高度匹配的原创音乐。部分人工智能音乐平台已能根据实时画面分析自动调整配乐节奏、强弱和转调,使配乐随情节发展动态适配,保证情绪一致性 [3]。例如,一部战争片在高潮爆发时,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打斗场面自动叠加大规模铜管与打击乐,使音乐的情绪与画面瞬间匹配,形成沉浸式观影体验。这种智能化的生成与适配,帮助导演和作曲家在后期制作时更高效地进行音乐与画面联动的二次创作,也为分镜修改、剪辑调整后的快速配乐提供技术支持。随着技术迭代升级,人工智能在电影音乐核心创意中的作用将更突出,逐步成为高水平音乐制作不可或缺的创新引擎。
四、结论
人工智能在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中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传统音乐制作的模式和效率。从旋律生成到编配制作,从小样创作到智能适配,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电影音乐高效高质生产的重要动力。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应用场景的丰富,人工智能将与人类音乐人的创造力深度结合,共同推动电影音乐艺术不断突破与创新,助力电影产业在数字化浪潮中持续焕发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莹 .《哪吒之魔童闹海》声画同步技术对动画电影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实践 [J]. 电影文学 ,2025,(10):141-146.
[2]黄伟 . 人工智能在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中的应用 [J]. 中国传媒科技 ,2024,(11):72-75.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11.015.
[3] 刘丽 . 人机协作:电影音乐生产的人工智能 GC 应用研究 [J]. 现代电影技术 ,2024,(06):4-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