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策略

作者

漆红梅

仪陇县复兴镇人民政府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开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的文化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增强乡村振兴内在动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环境保障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实现乡村振兴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群众文化建设,形成生动、积极的氛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宣传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广大农民更加直观地李洁政策内涵,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人才青黄不接

在乡村文化生态中,人才是关键因素。但目前村级文化工作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且多为村常职干部,缺乏稳定的待遇与职业归属感。青年一代虽有文化热情,却因乡村缺乏发展平台和上升渠道而难以留驻。这导致乡村文化活动陷入“有场地无人管”的尴尬局面,长期依赖上级派发任务或“送文化下乡”,活动内容重复单调,群众参与感与归属感逐年下降。

(二)活动内容脱离实际

群众文化本应扎根生活、连接人心、贴近群众需求,但在不少地方,文化活动逐渐变得形式化、走过场。文化活动往往围绕重大节假日开展,内容局限于舞龙舞狮、跳广场舞等老套路,缺乏创新,无法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这种脱离群众日常、难以激发参与热情的表层文化实践,本质上是用表面的热闹掩盖群众精神需求的空虚,反映出基层治理中重数量轻质量的惯性思维。

(三)管理体制效率低下

群众文化涉及宣传、教育、文旅、民政等多个部门,但现实中各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清,导致资源整合困难。村级文化资金来源零散,申请流程复杂,常常出现“有项目无配套”的情况,影响活动开展。考核机制偏重报表和“硬指标”,忽视群众真实反馈,陷入“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被动状态,加剧了文化服务的供需失衡。

(四)数字技术应用脱节

数字乡村建设为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村民对数字工具的使用多停留在看视频、发朋友圈等浅层功能,而基层文化平台内容更新慢、互动性差,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此外,平台开发往往只追求完成指标,缺乏对用户需求的深入分析,最终陷入“建了不用”的困境,背离了数字化赋能的初衷。

(五)文化认同逐渐弱化

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源于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但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认同正逐渐被淡化。许多村在建设新农村时拆除了祖祠与戏台等传统建筑,文化地标消失,公共空间沦为“政绩展厅”,乡愁失去了寄托载体。年轻一代由于成长环境变迁,普遍缺乏对本地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文化传承断层严重。导致群众文化最终沦为“空洞仪式”,无法激发村民的归属感与参与意识。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的突破路径

(一)培育“本土化”文化人才队伍

解决文化人才短缺问题,不能依赖“上级派”,而要立足于“本土育”。实践中可推行“村级文化助理”计划,由村民推荐、乡镇培训、县级备案,选拔有文艺特长或组织能力的本土青年,以低门槛入岗、高频次轮岗的方式,形成常态性文化服务队伍。与传统行政聘用不同,该机制更注重实践能力与群众基础,并配套设立文化成长档案,将其纳入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形成文化人才与治理人才的双向储备。让队伍更贴地气、更可持续。

(二)建立“点单制”服务平台

群众文化若不能回应真实期待,注定沦为“看客式”消费。各地可推广“群众点单、村级审单、镇级派单”的文化服务流程,开发手机小程序,由村民自主选择文化活动类型、时间段及服务方式。系统对接文艺团体、民间艺人、乡贤人才等资源库,按申请热度智能匹配服务。这种模式打破“固定演出 + 集中开展”的旧模式,让文化活动更具个性化与主动性,同时也提升了文化组织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推动文化服务从政府主导走向“群众参与”。

(三)盘活“闲置场所”的文化功能

大批文化阵地之所以“建而不兴”,往往不是缺场地,而是缺内容与管理。可以将村委会、卫生室、闲置校舍等场所整合为“多功能文化服务点”,通过“空间共享 + 功能叠加”模式,设置手工坊、排练厅、亲子活动区等多样模块。鼓励由村民小组自行管理轮值,配以适当运营补贴,形成“村用村管”的微型文化单元。相较大型文化广场,此类“微空间”更贴近生活,使用率更高,也便于融合日常生活场景,降低文化参与门槛。

(四)推广“精益化”数字文化工具

数字赋能不能仅停留在平台建设,更要让村民“用得上、学得会、愿意用”。开发乡村文化数字工具应遵循“轻量化”原则,简化操作流程,突出实用性。例如:设计支持方言语音控制、大字体显示的老年人友好型 APP,并安排“村级文化联络员”定期组织指导使用。同时,建立村民视频上传板块,鼓励记录文化活动实况、非遗技艺、村史故事等,将其转化为乡村数字文化资源。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使用率,又能积累本土文化内容。

(五)推动“跨界融合”文化产业

要让群众文化从“要我参加”转为“我要参与”,需赋予其经济价值。可推动文创、研学、电商、演艺等多产业与乡村文化深度融合、深度绑定。例如,可与帮扶单位合作开发地方文创衍生品,以村集体为法人建立文化众筹工坊,由村民参与制作与运营,收入按劳分配、按股结算。也可联合本地企业举办乡村文化节,通过竞赛选拔群众原创节目,向外界推广。这种跨界嵌入不仅盘活文化资源,也建立了参与与回馈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乡村群众文化的振兴,不能靠简单的政策输入或资金堆砌,必须扎根乡村生活,回应群众的情感需求和社会变化。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中群众文化建设的五大困境,并从机制创新角度提出五项解决方案,旨在让文化成为激发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的动力。未来,还需进一步打通城乡文化交流渠道,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动文化治理从“政府包办”向“全民共建”转变。只有让群众文化真正回归生活,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形神兼备”。

参考文献:

[1] 罗代兵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4(14):1-3.

[2] 郑林泓 . 乡村振兴背景下南澳县群众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 [J]. 村委主任 ,2024(17):85-87.

[3] 郑强 . 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困境与突破路径分析 [J]. 喜剧世界 ( 下半月 ),2025(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