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护理对策

作者

张庆逍

上海永慈康复医院 201106

一、引言

危重症患者由于创伤、感染等因素,机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营养支持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措施之一。肠内营养因符合生理需求、操作简便、费用较低等优势,成为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然而,危重症患者肠道功能常受抑制,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胃残余量增高等,不仅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可能导致误吸、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本研究探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方法,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以期为危重症患者的营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

(一)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老年患者肠道功能退化,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较差。此外,患者基础疾病状况也会影响耐受性,如糖尿病患者易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胃肠动力障碍;慢性肝病、肾病患者因代谢异常,肠道黏膜水肿,也易发生不耐受。

(二)疾病相关因素

休克、脓毒症等严重疾病状态会导致肠道灌注不足,抑制肠道蠕动;机械通气时间过长会影响胃肠动力,增加胃残余量增多的风险;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 Ⅱ)较高的患者,病情更严重,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也更高。

(三)治疗相关因素

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镇静剂等药物会抑制胃肠蠕动;肠内营养开始时间过晚、输注速度过快、营养液浓度过高,均可能增加肠道负担,导致不耐受。

三、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一)数据收集与变量筛选

回顾性分析某医院 ICU 近 3 年接受肠内营养的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APACHE 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肠内营养开始时间、药物使用等可能影响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因素。根据是否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将患者分为不耐受组和耐受组,对两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 :P<0.05 )作为候选危险因素。

(二)模型构建与验证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模型表达式为:Logit (P)=β0+β1X1+β2X2+⋯+βnXn (其中 P 为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概率,β 为回归系数,X 为危险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AUC 越接近 1,模型预测准确性越高。同时,采用内部验证或外部验证方法,检验模型的稳定性和适用性。

(三)模型应用价值

风险预测模型可通过量化评分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中、高风险组。对于高风险患者,临床可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提高营养支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基于风险预测模型的护理对策

(一)高风险患者的个体化营养方案制定

1、调整营养输注参数

对于高风险患者,初始肠内营养采用低浓度、慢速度输注,如以 20-30ml/h 的速度输注稀释后的营养液,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浓度和速度,每日递增不超过 20ml/h。同时,采用持续输注方式,避免一次性大量输注增加肠道负担。

2、选择合适的营养液

根据患者肠道功能状态选择营养液类型,如肠道功能较差的患者可选用短肽型或氨基酸型营养液,易于消化吸收;对乳糖不耐受的患者,选用无乳糖配方营养液。

(二)胃肠道功能监测与干预

1、动态监测胃残余量

每 4-6 小时监测一次胃残余量,若胃残余量 >200ml ,暂停输注或减慢速度,并遵医嘱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红霉素等。同时,抬高床头 30 ° -45°,降低误吸风险。

2、评估肠道功能

密切观察患者的腹胀程度、排便情况、肠鸣音等,采用腹部触诊、听诊结合腹内压监测等方法评估肠道功能。若出现腹胀,可进行腹部按摩、肛管排气等处理;发生腹泻时,及时查找原因,如为菌群失调,可补充益生菌。

(三)药物干预与协同护理

1、合理使用药物

对于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的高风险患者,早期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改善肠道蠕动功能;对有炎症反应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炎药物,减轻肠道黏

膜水肿。

2、多学科协作护理

建立由护士、医生、营养师组成的营养支持团队,定期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和肠道耐受性,共同调整营养方案。护士加强与药师沟通,关注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因药物影响肠道功能。

(四)舒适护理与心理支持

危重症患者常因病情严重、治疗痛苦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不良情绪可能影响肠道功能。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采用非语言交流方式(如手势、眼神)了解患者需求,给予心理安慰。同时,保持患者舒适的体位,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基础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配合度。

五、讨论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为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患者提供了科学工具,弥补了传统经验判断的不足。模型的构建需基于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数据,确保危险因素筛选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在模型应用过程中,需结合临床实际不断优化,提高模型的适用性。

护理对策的实施应个体化、动态化,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例如,对于机械通气时间较长的高风险患者,除调整营养方案外,还需加强呼吸功能管理,避免因呼吸功能不全影响肠道血流灌注。此外,护士作为肠内营养护理的主要实施者,应提高对肠内营养不耐受的认知和识别能力,熟练掌握干预技巧,确保护理措施的有效落实。

六、结论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能实现对高风险患者的早期识别,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结合个体化护理对策,可有效降低肠内营养不耐受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预后。临床应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加强护士培训,不断优化护理对策,提高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蒋朱明,于康,李冬晶. 临床肠内与肠外营养操作指南(2020 版)[J].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0(1):1-10.

[2] 周建新 .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2018 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8(11):801-807.

[3] 刘大为. 重症医学:规范与进展(2021)[J]. 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2021(2):97-105.

[4] 吴欣娟,孙红. 内科护理指南(第2 版)[J]. 全科临床护理实践技术,2019(6):8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