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视角下小学中年段音乐听觉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作者

苏雨薇

漳州市南坑中心小学 福建漳州 363000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一)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理论的音乐教育适用性

皮亚杰认为,7-11 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具备可逆性和逻辑初步组织能力,但仍依赖具体事物或表象支持。这一阶段的音乐学习表现为,能识别简单节奏型,如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但对附点、切分等复杂节奏的理解需借助视觉化工具;能模唱单旋律,但对多声部旋律的记忆存在困难。

(二)艺术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对接

课标第二学段明确提出:“能听辨音乐中的情绪和情感变化,感知旋律的进行方式,认识不同的节奏型”,并要求“能用线条、色块、图形等表示所听到的音乐”。这与皮亚杰理论形成呼应,听觉分析能力的发展需经历“具象感知图形谱”“表象转化节奏符号”“抽象理解音乐结构”的认知过渡。

二、基于课标要求的训练策略实施

(一)情境化听觉感知训练

课标强调“调动听觉、动觉、视觉等多感官体验音乐”,并要求“将生活经验迁移到音乐学习”。可以进行以下活动,如“厨房节奏实验室”活动。教师播放切菜声对应附点节奏、淘米声对应连续的八分音符,引导学生模仿声音并绘制对应的图形谱。律动与图形结合法。例如播放三年级下册《森林与小鸟》片段,学生用手臂上下起伏表示旋律走向对应高音抬臂、低音落臂,同时脚下踏拍对应节奏型对应四分音符踏一步,八分音符踏两步,实现“动作 - 听觉 -视觉”的多通道联动。

(二)结构化知识迁移设计

1. 皮亚杰理论应用与课标衔接

节奏型分类拼图任务。学生将印有不同节奏型的卡片按“简单 - 复杂”层级分类,完成概念训练,即皮亚杰理论中具体运算阶段的关键能力。该任务直接对应课标“认识不同节奏型”的学业要求。

多声部节奏阶梯式训练。初级,单人双手击拍,右手强拍、左手弱拍;中级,小组分声部完成“主唱 + 副歌”节奏配合;高级,加入打击乐器合奏,如铃鼓演奏基本节奏型,三角铁标记重音位置。

2. 图形谱的动态化升级

例如四年级下册《苗岭的早晨》,将旋律转化为彩色波浪线,音高对应纵轴、时长对应横轴,节奏型以闪烁图形呈现,四分音符为蓝色方块闪烁 1 次,八分音符为绿色方块闪烁 2 次。动态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旋律走向 - 节奏

组合”的复合关系,突破传统静态符号的抽象性障碍。

三、教学策略与课标的深度融合

(一)基于课标的分层训练模型

构建“感知 - 转化 - 应用”三阶模型。感知层,通过课标推荐的“声势律动”,如拍手、拍腿,体验节奏强弱;转化层,使用课标倡导的“图形谱创作”;应用层,结合课标“编创与展示”任务,用自制节奏乐器为童谣伴奏,实现抽象知识的实践迁移。

(二)评价体系的课标对接

采用课标建议的“表现性评价”,建立学生听觉发展档案袋,收录图形谱创作作品,如用“波浪线”表示旋律起伏;多声部合作录音评估声部协调能力;听辨反思日记,如“附点节奏像吃包子时咬了一大口”。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验证了皮亚杰理论对音乐教学的指导价值,当训练材料与认知阶段匹配时,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提升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教学。例如,8 岁学生在“节奏图形拼图”任务中表现出的逻辑组织能力,与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初步形成类包含概念”的论述一致。

基于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理论的听觉训练策略,即图形谱具象转化、多声部分层训练,能有效提升小学中段学生的节奏型辨识与旋律记忆能力,且与2022 艺术课标倡导的“多感官体验”“学科融合”理念契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皮亚杰 . 儿童心理学 [M]. 商务印书馆,1980.

[3] 郭声健 . 论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与审美价值 [J]. 中国音乐学,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