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政策落实过程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王霞

新泰市银河小学 271200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不断深化,尤其是 2021 年起全面实施的“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政策,简称“双减”政策,标志着我国教育治理进入系统性变革的新阶段。该政策以减负提质为核心目标,意在破除应试教育桎梏,构建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然而,作为一项牵涉面广、执行路径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双减”政策的落实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政策设计与行政推动,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实现动态跟踪、精准评估与策略调整。

一、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双减”政策的落实不仅仅是一项静态政策结果的评估任务,更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管理工程。为了实现对其实施过程的全周期、全过程有效监控,需明确监测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和设计原则 [1]。首先,政策过程理论(PolicyProcess Theory)为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该理论强调,政策不仅是结果导向,更重视制定—执行—反馈—调整等各环节的协同机制。因此,监测指标应覆盖“双减”政策的政策宣传、落实举措、反馈机制、调整策略等全流程环节。其次,教育评价理论强调多维度、多层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过程监测指标不仅需要反映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量化变化,还应纳入家长满意度、教师工作状态、学校治理结构优化等质性数据,实现数据的“结构性完备”。再次,从系统论视角出发,政策执行不是孤立运作,而是由政策制定者(教育主管部门)、执行者(学校、教师)、受益者(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组成的互动网络。因此,指标体系需体现多主体视角,体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动机制。在此基础上,指标体系的设计需遵循如下四项基本原则:科学性与合理性:指标设定应以科学数据和逻辑为基础,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系统性与结构性:指标内容应构成一个逻辑自洽的整体,涵盖政策目标、措施、执行与反馈等关键环节。可操作性与可测量性:指标设计应具有实际操作可能,能通过客观数据或稳定量表予以观测。发展性与动态性:体系要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能根据政策推进阶段与实施环境变化动态调整。

二、“双减”政策落实过程监测指标体系构建框架

(一)“双减”工具包设计原则与构成要素

在“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工具包”作为承载政策分解、任务部署、执行反馈与质量提升等核心功能的操作平台,是构建全过程、可视化、智能化监测机制的基础性手段 [2]。所谓“双减”工具包,不仅仅是一个执行模板或材料集合,更是一个由任务清单、执行标准、数据记录、反馈机制等多维模块组成的综合管理系统,其目的是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提供统一的操作规范与监测路径,促进政策目标在具体实践中得以系统化、常态化推进。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工具包既是指标设计逻辑的“容器”,也是数据采集、过程分析与质量控制的“技术终端”,因而必须在设计原则和构成内容上具备高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首先,在设计原则方面,应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结构清晰与动态调适相融合的逻辑。其次,在构成要素方面,工具包应涵盖目标体系、任务结构、路径模块、数据界面与反馈机制五大核心单元,形成一个内生逻辑自洽、功能模块互联的整体平台。此外,为提高工具包的实用价值,还应将其与教育信息化平台相融合,实现信息多端同步更新与远程可视管理,支持移动终端操作和自动生成报告功能,提升工具包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通用性与扩展性。综上所述,科学设计“双减”工具包不仅是落实政策任务的技术支撑,更是构建监测指标体系的结构基础,其设计原则与构成要素直接影响到政策推进的精度与深度,唯有通过制度化设计与平台化运作,才能将“双减”目标从文件要求转化为基层教育实践中的具体行动,推动教育质量真正回归学

校、回归课堂、回归育人本质。

(二)“双减”政策评价策略设计

在“双减”政策的具体推进过程中,评价不仅是检验政策执行效果的工具,更是驱动政策动态优化与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策略体系,能够有效识别政策落实中的问题环节,促进资源配置的精准化、执行路径的最优化以及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评价策略的设计,不应拘泥于传统的静态结果评估模式,而应注重过程导向、行为分析与系统反馈,体现全过程监管与多主体参与的基本精神。其核心在于搭建一个涵盖“评价目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应用机制”的综合体系,实现从指标驱动到行为调适、从数据呈现到策略反馈的闭环机制构建。首先,从评价目的上看,“双减”政策评价体系应同时服务于三类目标:一是政策执行效能的量化判定,即通过明确化的指标评估学校是否完成了相关任务,如作业总量是否控制在合理范围、课后服务是否实现全覆盖等;二是过程质量的系统监测,即关注政策实施的行为路径是否科学合理,如教师是否真正优化了教学设计、校内服务是否具备实质性内容等;三是动态优化的策略支持,即通过对数据的深度解读为政策微调和资源重配提供依据,推动治理方式由经验型向数据驱动型转变。其次,在评价维度上,体系应从“核心任务—关键行为—环境支持—行为结果”四个层面建立指标架构,形成结构合理、逻辑递进的评价逻辑链条。第三,在评价方法上,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结合、数据与实地融合”的复合策略。一方面,利用数字化平台采集各类指标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可视化建模等技术实现对执行过程的动态观测和趋势预测;另一方面,结合访谈调研、案例分析、座谈评估等方式,获取执行主体在实际操作中的真实反馈与个体体验,弥补量化评估的主观性与情境性不足。在数据处理上,可引入层级赋权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科学手段,提升指标整合能力和综合评分的客观性。

结束语

总的来说,构建“双减”政策落实过程监测指标体系,不仅是政策落地实施的重要保障机制,更是新时代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科学设计指标、精细化采集数据、多主体联动应用、持续化反馈调控,才能真正实现“双减”政策从“有形落地”走向“有效落地”,从“制度设想”迈向“实践成效”,从而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深切期待,推动基础教育进入更加均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 祁占勇 , 杨灵婷 , 郑维鸾 , 等 ." 双减 " 格局下教师工作满意度 : 现状 , 差异与影响因素——基于 3392 名教师的实证调查 [J]. 教育科学研究 ,2024(7):5-12.

[2] 高小燕 , 张晓刚 ." 双减 " 政策下小学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和评价的分析 [J]. 山西教育 ( 管理 ), 2022(7):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