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分析与改进策略
王晓敏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第一小学 526300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越发重视,课堂师生互动作为连接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键纽带,它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但当前部分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脱离目标、学生参与被动等问题,使得师生互动流于表面,难以推动学生深度思考和知识内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模式成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数学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熟练应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科学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探究活动,最终实现数学知识的不断夯实,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而有效的师生互动,应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个层面,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学生深度思考、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提升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有效的行为互动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主动提问和回答;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认知互动则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实际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方式,可以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改进策略
(一)丰富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应依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学习需求,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参与感为出发点,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同时,结合“智能双师”模式,在互动中引入前沿 AI 工具辅助教学,借此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互动的实效性。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相交现象和“同一平面”等概念,教师可以设计“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互动中辨别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并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与此同时,借助 AI 工具来动态演示抽象概念,如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直观认知;并利用 AR 技术来模拟“同一平面”的空间场景,让学生通过手势操作感受直线位置关系的变化。此外,教师还可以构建生活化实践互动,通过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并设计“搭建小木屋”“校园寻平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反馈,并且通过追问引导他们思考,使学生在“体验—交流—反思”中深化理解。
(二)锚定教学目标,设计精准互动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内容的设计应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通过“问题链 + 情境化”互动形式展开,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有效的互动中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应深入分析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精准把握教学重难点问题,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互动情境,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构建提升。例如,在讲解“鸡兔同笼”这一问题时,教师可围绕核心知识点设计阶梯式问题,如“全是鸡时脚有多少只?”“每换一只兔脚的数量会怎么变?”“如果换成鸡和鸭方法还适用吗?”借此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起“假设法”的数学模型;教师还可以将知识点融入真实或模拟情境并设计小组任务,如“用三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对比优劣”,让学生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教师则通过巡视给予指导,并借助引导性问题,如“你们组的列表法能不能更简洁?”帮助学生修正思路并确保互动不偏离目标,进而让学生在高效互动中逐步深化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提升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
(三)重构师生角色,强化主体性与引导性协同作用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师生互动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视角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展示平台,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生本互动”与“师导互动”的有机统一 [2]。例如,在“节约用水”综合实践中,教师可以赋权学生开展自主互动,让学生自主分组来设计调研方案,比如“如何统计家庭日均用水量?”同时鼓励他们在汇报过程中质疑他人的方案,如“你们的数据只计算了厨房的用量,卫生间的用水量没有算进去。”当学生互动遇到阻碍时,教师要通过“提示而非告知”的方式加以引导,如“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平均数,看能否借助它分析节水效果?”同时,对学生的成果给出具体化评价,以此帮助他们明确改进的方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搭建“生与生”“生与师”“生与资源”的多向互动渠道,使学生在不同互动场景中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而让他们可以在教师引导下体验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和乐趣,增强自身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关联着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通过丰富课堂互动形式,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互动内容并且凸显学生主体性,可以保证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筑牢基础。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调整并完善互动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何容 . 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4):106-109.
[2] 鲁 永 军 . 小 学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中 师 生 互 动 策 略 [J]. 读 写算 ,2024,(3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