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引领与价值转换
牛鼎
昆明传媒学院 云南
如今的公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机会关注时事政治新闻和公共事务信息,新媒体的发展及社交媒体的交互性形成了公民与政治关系的理想相处之道。即使对新闻不感兴趣的人也会无意识的接触到政治新闻,从而对公共事务进行或多或少的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该类情况进行了研究,据此,笔者试图关注《新闻传播》《新闻记者》《新闻界》三家新闻期刊中,分别从中选取4篇文章,观察不同期刊对论文选取的政治主题筛选和行文逻辑的影响,以此观察不同媒体期刊的评判标准及价值转换,充实文献选取的期刊差异化研究。
一、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的提出
政治关系与新闻报道作为媒体报道的一个子集,指的是新闻业对时事政治的跟进和关注以促使其人物、背景、事件、时间、宣传等发生转变的过程。同媒体形式创新一样,学者们普遍认为,政治新闻的着眼点不仅在于时事政治的简单报道,更在于社会宣传效果的达成;不仅包括技术手段的革故鼎新,也包含对新闻生产和发布步骤、记者素养要求、新闻报道的定位,及其政策方针的全方位传达。基于上述内容回顾可见,政治作为存在已久,不停增加新内涵的特殊领域,一直是期刊选取刊登的重要主题。这可能同样显现于作为我国当下论文发表重要发力点的新闻期刊,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1. 新闻期刊中得以发表论文在新闻标题上的创新;
2. 新闻期刊中得以发表论文在行文表达上的创新;
3. 新闻期刊中得以发表论文在报道主题取向上的鲜明性。
二、选取文献综述详情
本文为了便于观察与对比,选取以下期刊及发表文献:
第一家期刊:《新闻传播》
1.《媒体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一、突发公共事件
二、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媒体对舆论的引导
三、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现存的问题
四、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的有效策略
(一)及时精准地进行消息传播
(二)不断创新强化媒体舆论引导作用
(三)建设网络引导机制,充分体现媒体价值
(四)增强法律意识,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五、结语
2.《试论新时代新闻传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
一、建立形成闭环系统是成功实现新闻传播的必要保证
二、正负两方面新闻报道催促闭环系统内要素不断改善完成目标
三、新闻传播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成功案例
四、新闻传播的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3.《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对策思考》
一、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现状探析
二、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的传播对策
(一)更新宣传理念,创新传播思路
(二)以互联网建设为先导,加强媒体效应的塑造
(三)国际新闻采用分众传播的手段,建设立体化的中国形象
(四)重视和借鉴国际新闻的相关研究理论
(五)创新国际新闻传播方式
三、结语
4.《“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的融合生产与传播之道》
一、“四全媒体”的内涵与特点
二、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制约性因素及影响
(一)条块分割式的新闻采编发模式
(二)单一的媒介形态与新闻传播方式
(三)新闻生产的专业性与垄断性
三、全媒体时代重构新闻生产与传播机制的具体举措
(一)对社会重大事件进行全流程关注,构建“全程媒体”
(二)变革传播方式,打造“全息媒体”
(三)强化大众参与感,推动“全员媒体”
(四)发挥媒体融合作用,实现“全效媒体”
第二家期刊《新闻记者》
1.《作为“中间景观”的农村短视频:数字平台如何形塑城乡新交往》
一、背景脉络:城乡意象的表征困境与新视角
二、分析框架:媒介情境论与平台化理论
三、方法介绍:平台行走法
四、交往情境:围绕“美好生活”的展演与讨论
(一)时空体验:恒常农村对加速社会的反叛与迎合
(二)后台前置:敞开的私人生活与粗粝的身体话语
(三)调和认同:印象管理与道德叙事
五、流通系统:作为策展中介的平台界面与算法
六、平台治理:从“底层残酷物语”到“美丽桃花源”
七、结语:数字时代的中国城乡流动网络
2.《中国故事的传播中介、传受偏差与传声纠偏——以在华留学生为中介的研究》
一、引言
二、研究综述与问题
(一)国内“讲好中国故事”研究变迁
(二)国外“中国故事”相关研究领域
(1)“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国际传播的叙事战略
(2)“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策略
(三)国内外“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评述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四、双栖与共情:作为中介的中国故事布道者
(一)传播渠道:媒介使用的“双栖”与社交化
(二)故事内容:异域文化魅力与真善美共情
五、纠偏与认同:作为主体的中国故事二传手
(一)故事效果:传与受的结构性偏差
(二)效果反馈:修正偏差与强化认同
六、结语:“借筒传声”讲好中国故事
3.《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新任务》
一、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新环境
(一)全球化新环境的机遇挑战
(二)国家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
(三)媒体融合趋势的纵深发展
二、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新形势
(一)政治新形势:展现负责任形象
(二)经济新形势:转向高质量发展
(三)社会新形势:追求美好新生活
(四)文化新形势: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一)高扬文化自信,彰显主流价值
(二)发挥独特优势,放大主流声音
(三)探索融合创新,壮大主流阵地
4.《职业权威与工具理性:新传媒生态下调查记者的“忠诚话语”研究》
一、文献回顾
(一)话语 :理解新闻业变迁的文化视角
(二)职业选择与新闻权威的多重话语空间
(1)新闻人的“告别与忠诚”话语
(2)新闻权威的话语争议
二、调查记者职业坚守的权威重申:理想情怀与职业认同
(一)择业动机的理想信念 :“道德合法性” 权威
(二)“职业共同体”的守望相助 :“同行共议合法性”权威
(三)职业实践的价值认同 :“道德合法性” 与“认知合法性”权威
(1)改变个体命运和影响政策议程
(2)调查事实真相和获得独家报道
(3)获得社会尊重和给予受害者希望
三、调查记者职业坚守的工具理性 :人力资本与组织支持
(一)人力资本的现实考量 :局限与传承
(二)所在媒体的相对支持 :薪酬考核与风险控制
四、结语与讨论
第三家期刊《新闻界》
1.《重思网络社交平台的内容监管责任》
一、世界范围内社交平台内容监管责任的扩展
二、我国当下平台内容监管责任的可能失衡
三、社交平台内容监管责任的差异化分配
(一) 内容责任与风险责任的理论区分
(二) 算法编辑中内容责任
(三) 风险责任的比例区分
四、平台内容监管中的用户权益保障
五、结语
2.《意识形态娱乐化的情感面向与主流媒体实践》
一、意识形态娱乐化的理论成果与潜在拓展空间
二、情感及其使用:意识形态娱乐化的社会心理维度
(一)权力之外:意识形态的情感与道德面向
(二)情感使用:意识形态娱乐化的党政建构
三、媒介呈现:意识形态娱乐化的主流媒体实践维度
(一)话语互文:网络词语与日常逻辑的使用
(二)中区展演:主流媒体“后台”的主动暴露
(三)偶像生产:央视主播的娱乐成名
四、结论与探讨
(一) 意识形态娱乐化的情感面向
(二) 主流媒体的意识形态娱乐化实践
(三) 意识形态娱乐化:短暂的情感群聚
3.《谣言传播的媒介化:数字元技术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的话语斗争》
一、重大社会危机事件框架中的谣言
二、数字元技术框架下的谣言
三、延展性的思考
4.《有的放矢:论未来媒体的核心价值逻辑——以内容服务为“本”,以关系构建为“矢”,以社会的媒介化为“的”》
一、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中,“大融合”是更重要的战略性思路
二、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是一种“凤凰涅槃” 式的再造,这是传统模式的深刻创新,而这种创新与探索的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制度体系是否具有“容错机制”
三、新型主流媒体最为核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微粒化”社会中实现圈层和圈层之间的“破圈”整合
四、把内容作为社会“媒介化”的载体去激活关系、组织圈层,这是未来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逻辑
三、新闻期刊选取的价值标准
(一)新闻标题的创新
从论文的主标题字数上看。在所分析的文献样本中,标题都为偏向于解释性标题,符号运用也不可缺乏,还在一些题目中突出情感表达。可见,文献选取在论文标题创新上有显著体现,总体而言,与研究假设一致的是,新闻期刊更愿意选取形象生动,能抓到重点的期刊。表现为:字数偏多、标点符号偏多、情感化表达的标题最终脱颖而出。人们经常说的“标题党”吸睛一说同样适用于文献选取。
(二)内文编排的创新
从文章段落编排形式来看,新闻期刊相对于文献选择来说,更愿意刊登给学者一种更加轻易读、富含逻辑的内容,这意味着文献内在的逻辑性及实证丰富度的提升,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需要抓住文献中心,将碎片化内容整合。
四、结论
从内容分析的角度,通过对论文期刊的比较,不难发现,我国新闻期刊在选取论文形式方面颇多创新,不但迎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也会更加关注社会议题,将时事政治与新媒体二者融为一体。就形式而言,论文标题在相对被动的大背景之下,形式上更加积极主动,鉴于此,新闻期刊作为论文选取的一方,站对立场,通过学术宣扬新闻价值,也许更应该被理解为形式创新、渠道扩宽。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没有对新闻期刊发表的其它类型论文文本进行比较性分析,否则,本研究的发现将可能更具普遍性。这也是后续笔者研究应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魏江曼.媒体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J].新闻传播,2021(04):82-83.
[2]梁凯.试论新时代新闻传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J].新闻传播,2021(04):119-120.
[3]肖万宁.全球化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对策思考[J].新闻传播,2021(03):6-7.
[4]董利利.“四全媒体”框架下新闻的融合生产与传播之道[J].新闻传播,2021(03):61-62.
[5]曹钺,曹刚.作为“中间景观”的农村短视频:数字平台如何形塑城乡新交往[J].新闻记者,2021(03):15-26.
[6]王敏,王令瑶.中国故事的传播中介、传受偏差与传声纠偏——以在华留学生为中介的研究[J].新闻记者,2020(12):56-68.
[7]胡智锋,陈寅.中国主流媒体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新任务[J].新闻记者,2020(04):20-27.
[8]曹艳辉.职业权威与工具理性:新传媒生态下调查记者的“忠诚话语”研究[J].新闻记者,2019(07):26-37.
[9]李欢.重思网络社交平台的内容监管责任[J].新闻界,2021(03):63-72.
[10]宋玉生,骆正林,万思蔚.意识形态娱乐化的情感面向与主流媒体实践[J].新闻界,2020(08):13-23.
[11]骆冬松,胡翼青.谣言传播的媒介化:数字元技术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的话语斗争[J].新闻界,2020(06):20-27.
[12]喻国明.有的放矢:论未来媒体的核心价值逻辑——以内容服务为“本”,以关系构建为“矢”,以社会的媒介化为“的”[J].新闻界,2021(04):13-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