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

作者

李丽

15212719870216922X

摘要:本文围绕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技术应用的必要性,随后从墙体节能、门窗节能、暖通空调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系统阐述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具体运用方式,最后提出技术应用的保障措施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工程;绿色节能技术;墙体节能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能源消耗量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较高,且传统建筑工程在设计、施工与运营阶段存在能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突出等问题。

一、建筑工程应用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必要性

1.1应对能源与环境压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传统建筑工程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依赖煤炭、电力等化石能源,不仅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还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加剧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新型绿色节能技术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能够大幅减少建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在建筑中应用太阳能光伏技术,可直接将清洁能源转化为建筑用电;采用高效保温材料,能减少建筑室内外热量传递,从而缓解能源与环境压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1.2提升建筑品质与舒适度,满足用户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建筑居住与使用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建筑在室内温度稳定性、采光通风效果、空气质量等方面的不足逐渐凸显。新型绿色节能技术通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改善室内环境调控系统,能够显著提升建筑舒适度。采用绿色环保建材,可降低室内甲醛、苯等有害气体含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满足用户对高品质生活与工作环境的需求。

1.3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虽然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初期投入阶段可能增加一定成本,但从建筑全生命周期来看,其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与维护成本,带来长期经济效益。节能技术降低了建筑运营阶段的能源消耗,减少了用户的能源费用支出。新型绿色建材与技术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与更低的维护需求,新型防腐节能墙体材料可减少墙体开裂、脱落等问题,降低后期维修成本;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能减少自来水用量,降低水费支出。

二、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具体运用

2.1墙体节能技术

传统墙体材料保温性能差、能耗高,而新型节能墙体材料通过改良成分与工艺,具备更优的保温隔热性能。例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以水泥、石灰、砂为原料,经蒸压养护形成多孔结构,其导热系数远低于传统黏土砖,既能实现良好的保温效果,又能减轻墙体自重;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将聚苯板作为保温层,通过专用黏结剂固定在墙体外侧,再涂抹抗裂砂浆与装饰面层,该系统保温性能稳定,施工便捷,且能有效保护墙体结构,延长建筑使用寿命。采用 “保温层 + 结构层 + 内保温层” 的复合墙体构造,通过多层不同性能材料的组合,形成高效的热阻隔体系,减少热量通过墙体传递。

2.2门窗节能技术

在玻璃选择上,Low-E(低辐射)镀膜玻璃通过在玻璃表面镀制特殊金属膜,能反射红外线,减少室内热量向外辐射(冬季)或室外热量向内传递(夏季),同时保持良好的可见光透过率,兼顾节能与采光需求;中空玻璃由两片或多片玻璃组成,中间填充干燥空气或惰性气体(如氩气),利用气体的低导热性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其保温性能远优于单片玻璃。在型材选择上,传统铝合金型材导热系数高,而新型断桥铝合金型材通过在铝合金型材中加入隔热条,阻断热量通过型材传递,大幅降低门窗的传热系数;塑钢型材以聚氯乙烯为原料,添加增强型钢,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与耐腐蚀性能,且价格相对亲民,广泛应用于中低端绿色建筑。门窗的密封性能直接影响空气渗透量,新型节能门窗通过优化结构与密封设计,减少空气泄漏。

2.3暖通空调节能技术

传统空调机组与锅炉能效较低,而新型高效设备能显著降低能耗:例如,变频空调机组通过调节压缩机转速,根据室内负荷变化动态调整制冷 / 制热能力,避免传统定频机组频繁启停导致的能源浪费,其能效比远高于定频机组;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土壤、地下水的稳定温度,通过热泵机组实现热量的转移,冬季从地下汲取热量为建筑供暖,夏季向地下释放热量为建筑制冷,该系统运行能耗低,且对环境无污染,适用于各类建筑。在供暖设备方面,燃气壁挂炉采用高效燃烧技术,热效率可达 90% 以上,且能实现分户供暖,用户可根据需求调节供暖温度与时间,减少能源浪费。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动态调控,是提升节能效果的关键。

2.4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形式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在建筑屋顶、墙面安装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可为建筑提供照明、空调、家电等用电,多余电能还可并入电网;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将光伏组件与建筑围护结构结合,既实现发电功能,又替代传统建筑材料,提升建筑美观性与空间利用率。地热能在建筑中的应用除地源热泵系统外,还包括地埋管供暖、地热直接利用等。

2.5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建筑工程通过构建雨水回收系统,收集屋顶、路面、绿地等区域的雨水,经处理后用于非饮用水用途。雨水回收系统通常包括雨水收集模块、过滤处理模块、储存与回用模块。收集的雨水经处理后,可用于建筑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厕所冲水、景观补水等,减少自来水消耗。在商业建筑中,雨水回收水用于厕所冲水,降低建筑用水成本。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将建筑内产生的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厕所冲水、绿化灌溉等。

三、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保障措施

3.1完善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管,制定完善的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应用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节能技术应用规范,明确建筑节能目标与技术要求;实施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等激励政策,鼓励开发商与建设单位应用新型绿色节能技术。

3.2加强技术研发与推广

加大对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研发投入,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技术性能与经济性;建立绿色节能技术推广平台,发布技术目录与案例,为建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活动,提升行业从业人员对新型技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落地。

3.3提升全产业链协同能力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需要建筑设计、施工、材料生产、设备制造、运营管理等全产业链的协同配合。设计单位应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融入绿色节能理念,优化建筑布局、围护结构、能源系统设计;材料与设备供应商应加强绿色建材、节能设备的研发与生产,确保产品质量与供应稳定性;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与技术规范施工,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确保节能技术有效落实。

结论

新型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是应对能源环境压力、提升建筑品质、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当前,墙体节能、门窗节能、暖通空调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已在建筑工程中取得广泛应用,显著降低了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提升了建筑综合效益。然而,技术应用仍面临政策体系不完善、技术成本较高、产业链协同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技术研发、协同配合与市场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伟.建筑工程施工中新型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2025,(14):56-58.

[2]刘益杉,侯翠翠.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新城建科技,2025,34(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