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指引下的中职思政教育要点探析
叶华娟
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中职思政教育提供了明确的价值遵循和实践方向。中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思政教育需兼顾职业教育特性与立德树人要求,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筑牢思想根基。本文从立德树人对中职思政教育的特殊要求出发,分析当前中职思政教育在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方法创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学生特点提出强化价值引领、融合职业元素、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协同机制等实践要点,为提升中职思政教育实效性提供思路。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职教育;思政教育;职业素养;价值引领
一、引言
中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产业工人队伍的质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了中职思政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爱国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当前,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且面临着较强的职业导向压力,思政教育需突破传统模式,将立德树人与职业发展有机融合。
二、立德树人对中职思政教育的特殊要求
2.1 兼顾“立德”与“强技”的辩证统一
中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技术过硬、品德优良”的人才,立德树人要求思政教育打破“重技能轻德育”的误区,实现“德技并修”。一方面,需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学生的思想根基,引导其理解“技能报国”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要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融入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职业态度。例如,在机械专业思政课中,可结合大国工匠徐立平的事迹,阐释“专注坚守、追求卓越”的职业品德与“为国奉献”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2.2 适应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
中职学生多处于15-18岁的青春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动手能力强、职业意识萌发早。立德树人背景下的思政教育需避免理论灌输,应立足学生认知水平,采用具象化、实践性的教育方式。例如,针对电商专业学生,可通过分析直播带货中的诚信案例,引导其理解“职业信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信任的重要性。
2.3 回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期待
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企业不仅要求员工具备精湛技能,更重视其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立德树人要求中职思政教育与产业需求相对接,将行业规范、职业操守等纳入教育内容。例如,在智能制造专业中,可结合“工业4.0”背景下的质量标准,强调“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对产业升级的意义;在现代服务专业中,可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其理解“职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性。
三、当前中职思政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目标定位模糊,与职业教育特性结合不紧密
部分中职院校将思政教育等同于普通教育,照搬普通高中或高校的教学目标,未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例如,过度强调理论知识识记,忽视职业道德、劳动精神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在评价体系中,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缺乏对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考核。这种“同质化”教育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培养脱节。
3.2 内容设计单一,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
现有中职思政课程内容多侧重宏观理论,与学生专业领域、生活实际的结合度低。例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通用案例占比过大,缺乏各专业对应的行业伦理分析;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多以课堂讨论为主,缺乏走进企业、参与劳动的体验式教育。
3.3 教学方法固化,未能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
多数中职思政课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对信息化教学工具的运用不足。虽然部分院校引入了多媒体设备,但多停留在播放视频、展示PPT的层面,未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线上互动等技术手段。
3.4 协同机制缺失,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思政教育被视为思政课教师的专属职责,专业教师、企业导师等参与度低,形成“孤岛效应”。例如,专业课程教学中仅关注技能传授,很少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企业实习环节侧重技术培训,忽视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引导。这种“单打独斗”的模式,使立德树人难以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影响教育效果的持续性。
四、立德树人指引下中职思政教育的实践要点
4.1 强化价值引领,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体系
以思政课程为核心,明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方向,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国家建设。同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例如,汽车维修专业在讲解“故障诊断”时,融入“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会计专业在教学“财务核算”时,强调“廉洁自律”的职业底线。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衔接,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格局。
4.2 融合职业元素,打造特色化教育内容
一是编写贴合专业的思政教材补充读本,收录行业模范事迹、企业伦理规范等内容。例如,针对建筑专业,收录“大国工程”背后的建设者故事,阐释“质量为本、安全第一”的职业责任;二是开设“职业精神讲堂”,邀请劳动模范、企业技术骨干进校园,分享其在职业发展中坚守道德底线、追求技术突破的经历;三是将“1+X证书”制度中的职业素养要求纳入教学,使思政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4.3 创新教学模式,推动“理论+实践+数字”深度融合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与专业相关的道德困境案例组织讨论,如“幼师专业如何平衡爱心与纪律”“电工专业如何看待规范操作与效率提升的关系”;在实践环节开展“职场体验日”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观摩员工工作状态,参与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在实践中感悟职业价值;充分利用数字化工具,开发虚拟职场情境模拟系统,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处理“客户利益与企业利益冲突”等伦理问题,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 健全协同机制,形成“校-企-社”育人共同体
校内建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定期沟通机制,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如思政教师指导专业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专业教师为思政教师提供行业案例;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在实习实训中设置“职业道德评价指标”,由企业导师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进行考核;引入社会资源,联合社区、行业协会开展“技能惠民”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增强责任感,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合力。
五、结论
立德树人指引下的中职思政教育,需立足职业教育特性,以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在价值引领中融入职业情怀,在内容设计中贴近专业实际,在方法创新中增强教育实效。当前中职思政教育虽存在目标模糊、内容单一等问题,但通过构建协同体系、融合职业元素、创新教学模式,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2] 余祖光. 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3):5-11.
[3] 王寿斌. 中职思政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2(10):42-46.
[4] 李娅玲.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23(2):68-72.
[5] 张宏亮.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5):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