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项目化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实践中的关键价值

作者

宋超

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各大高校为切实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开展项目化、任务式教学方式,通过创设与岗位实际内容相契合的任务工单,以期提高学生岗位适用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但在运作过程中出现了就任务做任务,就环节做环节的状态,一味的由理论知识的传统讲授转变成了工作实际的闷头完成,通过此种教学方法改革无法有效的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深度思考的弊端,将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与项目式、任务化教学法进行高效结合,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置于教学及学习的中心地位,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在课堂实践中展现出诸多独特优势,对教学成效和学生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内涵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 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真实、复杂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为起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发展能力。问题的设计是 PBL的成功的关键,要求具备明确的指向性、适度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以便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度探究。在这种教学方法中要求教师不能再是知识单纯的灌输者,而应该成为基于工作任务内容实际成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引导者和资源提供者。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等形式,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现代信息手段等途径尝试探寻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促进分层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实践中的作用剖析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引发好奇

教师精心设计贴近生活、与学科知识紧密关联的问题情境,如在高铁概论课程中,讲到车地信息传递知识中提出“在日常通话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过通话断续,杂音等情况”将抽象的电磁干扰问题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可以抓住学生的关注力,激发他们对问题背后知识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2.自主探索增强动力

在富有吸引力的项目问题环节中,当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意识被充分调动后,一部分学生会为了找到解决方案而积极行动。与传统教学中被动性接受知识不同,在探索过程中每一次的新发现、每一步向答案的靠近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能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成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思想转变。通过此种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信息检索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小组领导能力的全方位培养,进而有效达成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的新职教目标达成,助力学生职业发展及创新意识塑造。

(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主动知识构建

面对问题,学生需要自己梳理所需知识,主动回顾旧知、预习新知,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起来。例如在列车乘务员课程中讲授“越站情况处理流程”问题时,通过导入问题“大家有没有在乘车过程中出现无意越站的情况?”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讲授使大家了解在无意越站环节中,铁路可以提供免费送回业务。引出任务问题“乘务人员在发现旅客越站情况应当如何处理”,学生自主查阅铁路关于越站的相关规定、如何有效界别有意越站和无意越站、越站送回的相关规定等资料,通过小组讨论、信息归纳等手段自主构建起关于越站情况界定与越站处理程序的知识网络,弱化学生对于教师既有知识总结的依赖,强化学生自主求知意识的培养。

在旅游学概论课程讲授“生态旅游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情况”问题时,学生要查阅生态旅游的产生、主流发达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情况、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新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及我国民宿业发展情况等资料,自主构建起关于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知识网络,弱化学生对于教师既有总结的依赖,强化学生自主创新观念的培养。

2.自我管理与监控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跨度,学生在小组或个人探究中逐步学会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监控自己的学习进度,遇到困难及时调整的策略。通过一系列自我管理行为逐渐内化为自主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脱离教师直接监督时,也能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养成和创新意识培养。

(三)提升思维能力

1.批判性思维养成

通过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创设引导性问题,可以进一步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甄别信息真伪优劣以及评价不同解决方案可行性的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如在食品与营养课探讨“食品添加剂”问题时,面对各方繁杂的观点和论据,学生需批判性地思考存在的意义、使用的规范等,形成自己理性客观的判断,不盲目跟从既有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抵制网络舆情,促进学生辩证性观念的形成。

2.创造性思维激发

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局限,寻求独特新颖的解决办法。如在手工制作课程教学中创设“如何用废旧材料创作一件具有环保主题的雕塑作品”的引导问题,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创新组合材料,将废弃金属、塑料瓶等变为富有创意的艺术佳作,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四)促进师生互动

1.角色转变拉近关系

在此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在专业课遇到复杂知识内容时,可以通过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学生思路,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完善推理过程,这种亲近的互动可以促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2.反馈及时助力成长

通过课堂上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误区、知识短板,给予针对性反馈;学生也能及时向教师表达困惑、寻求帮助。在任务实践的讲评环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操作中的问题一对一交流,学生根据反馈及时修改完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在良性互动中稳步提升。

结论

项目化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实践中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提升思维层次,增进师生互动,全方位推动教育教学向更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尽管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挑战挑战,如因教师对项目化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具体要点认知不全导致的满堂提问、无效问答以及垄断提问等情况还时有发生。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优化,只要教师能够精准找到问题切入点,不断优化实施策略,就能充分发挥此种教学法的优势,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活力舞台,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模式研究》;湖北开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梁伟莹;2020

[2]《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光明日报;田树林、宋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