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实践

作者

杨东翰

210304199401301616

摘要 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因规划同质化(乡土特色保留率<40%)、修复碎片化(功能恢复率<60%)、人地协同弱(村民参与率<30%),传统模式存在生物多样性增幅<20%、水土保持率<70%、乡村风貌辨识度下降 35% 等问题,制约乡村生态宜居与可持续发展。本文构建 “乡土特色 - 生态系统 - 村民参与” 实践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乡土特色保留率≥90%、生态功能恢复率≥95%、村民参与率≥80%,为乡村振兴(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生态修复;乡土特色;村民参与;生态宜居

一、引言

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是实现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 目标的核心抓手(影响乡村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 80% 以上),需兼顾景观风貌保护(如乡土建筑、田园肌理)与生态功能修复(如土壤改良、水体净化)。传统实践存在三大痛点:一是规划同质化,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如大面积硬化铺装占比超 30%),乡土特色(如古桥、梯田)保留率<40%;二是修复碎片化,仅针对单一生态问题(如仅治理河流污染,忽视周边植被恢复),生态系统完整性不足(功能恢复率<60%);三是村民参与缺失,规划与修复多由外部主导(村民参与率<30%),与乡村实际需求脱节,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 年)》“因地制宜、村民主体” 要求不符。研究实践策略,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减少 80% 生态风险)、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是乡村规划与生态领域核心方向。

二、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规划同质化严重,建筑风貌城市化(如传统民居改造为欧式风格占比超 50%)、基础设施照搬城市(如宽马路、大广场占比超 20%),乡土肌理(如田埂、沟渠)破坏率超 40%;二是生态修复碎片化,土壤修复未联动植被恢复(改良后土壤植被覆盖率<50%)、水体治理未控源截污(河流污染复发率超 35%),生态功能恢复率<60%;三是村民参与薄弱,规划方案征求意见覆盖率<50%、修复工程村民参与度<30%,后期维护村民参与率<20%;四是产业协同不足,景观规划与乡村产业(如农业、文旅)适配率<60%,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不足(如生态旅游收益占比<15%)。

2.2 核心研究目标

实践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规划乡土,乡土特色保留率≥90%、建筑风貌协调率≥95%、乡土肌理破坏率≤5%;二是修复系统,生态功能恢复率≥95%(水土保持率≥98%、生物多样性增幅≥50%);三是村民主导,参与率≥80%(规划意见采纳率≥60%、后期维护参与率≥70%);四是产业适配,景观 - 产业适配率≥90%、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提升 40%,乡村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乡村景观规划核心实践策略

3.1 乡土特色传承:避免同质化

突破风格趋同瓶颈:一是风貌保护规划,划定乡土风貌核心区(如古村落、传统农田),核心区内传统民居改造保留率≥95%(如保留坡屋顶、夯土墙),新建建筑风格与传统协调(协调率≥95%);保护乡土标志物(古桥、古树、古井),修复率≥90%;二是肌理延续设计,保留田园肌理(如梯田、垄作农田)、水系肌理(如沟渠、池塘),避免大规模平整土地(肌理破坏率≤5%);道路系统采用乡土材料(如石板路、碎石路),占比≥80%;三是文化融入设计,在景观节点(如村口广场)融入乡土文化符号(如农耕工具雕塑、民俗壁画),文化展示设施覆盖率≥90%;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园艺技艺),融入景观维护(如村民手工修剪绿篱)。

3.2 产业协同规划:赋能乡村发展

实现景产融合:一是农业景观化,将农田、果园规划为观光农业区(如油菜花田、采摘园),农业景观覆盖率≥70%;采用生态种植模式(如稻渔共生),提升景观观赏性与农产品品质;二是文旅融合设计,依托乡村生态景观(如溪流、山林)规划徒步路线、露营地,文旅设施(如民宿、游客中心)风格与乡土协调(协调率≥95%);三是生态产品转化,开发乡土生态产品(如有机农产品、生态手工艺品),景观规划配套销售节点(如村口市集),生态产品收益占比提升至≥30%。

四、乡村生态修复实践路径与协同保障

4.1 系统化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功能

突破碎片化局限:一是土壤与植被修复,针对退化耕地采用 “有机肥改良 + 乡土作物种植”(如大豆、油菜),土壤肥力 1 年内恢复至适宜标准(有机质含量≥1.5%);荒坡地种植乡土灌木(如荆条、酸枣)与草本(如苜蓿),植被覆盖率从<50% 提升至≥95%;二是水体系统修复,采用 “控源截污(生活污水收集率≥90%)+ 生态驳岸(如植草混凝土)+ 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河流净化率≥85%(COD 去除率≥70%);修复池塘、沟渠,构建连通水系(水体连通率≥90%),提升调蓄能力;三是生物多样性恢复,保留乡土动物栖息地(如林地、湿地),设置昆虫旅馆、鸟类食源植物(如山楂、火棘),生物多样性增幅≥50%。

4.2 村民参与协同:强化主体作用

解决参与不足问题:一是参与式规划,通过村民大会、入户访谈(覆盖率 100%)收集需求,规划方案村民表决通过率≥80% 方可实施;成立村民规划监督小组(占村民总数 10%),全程监督规划落地;二是参与式修复,修复工程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占施工人员≥70%),开展生态修复技能培训(如植被种植、水体治理),村民修复参与率≥80%;三是参与式维护,建立 “村民分段负责” 维护机制(如每户负责一段道路绿化),制定维护奖惩制度(如优秀维护者奖励生态产品),后期维护参与率≥70%。

五、结论

乡村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需通过乡土特色传承避免同质化、系统化修复提升生态功能、村民参与强化主体作用,解决传统模式趋同、碎片、脱节的问题。当前需突破偏远乡村技术支撑不足、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不健全、村民参与能力薄弱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实践与数字技术(如乡村景观数字孪生)、AI(智能优化种植与修复方案,准确率≥95%)融合,开发 “规划 - 修复 - 维护” 一体化平台,完善政策激励(如生态补偿)与标准体系,为乡村生态宜居与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助力 “美丽乡村” 建设。

参考文献

[1] 丁翔. 乡土肌理与生态修复耦合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1.

[2] 马丽莉. 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潮间带景观修复与规划探讨[J]. 现代园艺,2023,46(24):149-151. DOI:10.3969/j.issn.1006-4958.2023.24.053.

[3] 田健,曹穗平,曾坚. 重构·重生·重现——基于行动规划的传统乡村"微"振兴策略与实践探索[J].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60-70. DOI:10.3969/j.issn.1006-3862.2021.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