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公园景观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蔡冰倩

331081199004111821

摘要 城市公园景观生态设计因生态功能弱化(碳汇<5kg/m²·年)、资源利用低效(雨水利用率<30%)、人境协同不足(生物多样性增幅<20%),传统模式存在热岛缓解率<20%、景观维护成本超行业均值 25%、居民使用满意度<70% 等问题,制约城市生态韧性与人居品质提升。本文构建 “生态功能 - 资源循环 - 人境协同” 设计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碳汇≥12kg/m²·年、雨水利用率≥80%、生物多样性增幅≥50%,为城市公园生态化设计(综合效益提升 40%)提供支撑。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生态设计;生态功能;资源循环;人境协同

一、引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 “绿肺”(占城市绿地面积 30% 以上),其景观生态设计直接决定生态调节(碳汇、降温、滞尘)、人居服务(休闲、科普)与生物栖息功能的实现。传统设计存在三大痛点:一是生态导向缺失,重景观观赏性(硬质铺装占比超 40%)、轻生态功能(碳汇、水土保持),热岛缓解率<20%;二是资源利用粗放,雨水径流系数超 0.7(利用率<30%)、灌溉水浪费率超 25%、园林废弃物回收率<20%;三是人与自然脱节,植物配置单一(乡土物种占比<40%)、生物栖息地设计缺失,生物多样性增幅<20%,与《城市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要求不符。研究设计策略,对提升城市生态韧性(减少 70% 生态风险)、改善人居环境意义重大,是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领域核心方向。

二、景观生态设计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生态功能弱化,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纯草坪占比超 30%)、光合效率低(碳汇<5kg/m²·年);硬质铺装透水性差(雨水径流系数超 0.7),水土保持率<60%;滞尘、降噪等生态服务能力不足(滞尘量<10g/m²·月);二是资源循环低效,雨水收集设施覆盖率<40%(利用率<30%)、灌溉多采用漫灌(水耗超规范 25%);园林废弃物(枯枝落叶)填埋处理占比超 80%(回收率<20%);建筑材料以不可再生为主(花岗岩铺装占比超 60%);三是人机协同不足,休闲空间与生态保育区冲突(如踩踏植被)、科普教育设施覆盖率<30%(居民生态认知率<50%);生物栖息地碎片化(如缺乏昆虫、鸟类生存空间),生物多样性增幅<20%;四是维护成本高,人工修剪、浇水等养护频次高(年养护成本超 15 元 /m²),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弱(杂草侵占率超 40%)。

2.2 核心研究目标

体系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生态高效,碳汇≥12kg/m²·年、雨水径流系数≤0.3、水土保持率≥95%、滞尘量≥25g/m²·月;二是资源循环,雨水利用率≥80%、灌溉水耗≤规范 90%、废弃物回收率≥70%、可再生材料占比≥60%;三是人机协同,休闲 - 保育空间适配率≥95%、科普设施覆盖率≥90%(居民认知率≥80%)、生物多样性增幅≥50%;四是维护低碳,年养护成本≤8 元 /m²、生态自我调节率≥80%(杂草侵占率≤5%)。

三、城市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核心策略

3.1 生态功能强化设计:构建高效生态系统

突破功能薄弱瓶颈:一是植物群落优化,以 “乡土树种为主(占比≥80%)、外来适生树种为辅”,构建乔 - 灌 - 草复层群落(如国槐 + 紫薇 + 结缕草),提升光合效率(碳汇≥12kg/m²·年);设置生态保育区(占公园面积≥30%),保留原生植被(如乡土灌木、草本),提升生物栖息能力;二是水文生态设计,采用 “雨水花园 + 植草沟 + 渗透铺装” 系统(覆盖率≥90%),雨水渗透率提升 60%(径流系数≤0.3);构建人工湿地(占水域面积≥40%),净化雨水(COD 去除率≥70%)后用于灌溉(利用率≥80%);三是微气候调节,通过植物搭配(如高大乔木遮荫)、水体降温(水面占比≥15%),夏季公园内温度比周边低 3-5℃(热岛缓解率≥40%);选用降噪植物(如侧柏、雪松),降噪量≥15dB。

3.2 资源循环利用设计:降低环境消耗

实现低碳运营:一是水资源循环,布置雨水收集模块(如地下蓄水池、透水铺装下渗系统),收集率≥90%;采用智能滴灌、喷灌(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灌溉水耗≤规范 90%;二是材料低碳选择,优先使用再生材料(如再生沥青铺装、竹材景观设施),可再生材料占比≥60%;推广模块化构件(如预制混凝土座椅),减少现场施工污染。

四、设计优化与长效保障

4.1 人境协同与空间设计:平衡使用与保护

解决协同冲突:一是空间分区优化,采用 “生态保育区(禁止进入)- 生态体验区(限定路径)- 休闲活动区(集中使用)” 三级分区,通过绿篱、标识隔离(适配率≥95%);休闲空间结合微地形(如利用洼地设计雨水花园),避免破坏生态;二是科普与参与设计,布置生态解说牌(如植物铭牌、食物链图解)、互动设施(如雨水循环演示装置),科普覆盖率≥90%;开展 “公园认养”“生态志愿” 活动(年参与人次≥10 万),提升居民生态认知(认知率≥80%);三是生物栖息地营造,设置昆虫旅馆(竹筒、枯枝搭建)、鸟类食源植物(山楂、火棘)、水生生物群落(荷花、菖蒲),生物多样性增幅≥50%。

4.2 长效维护与监测:确保持续性

避免生态退化:一是低维护设计,选用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如耐旱、耐贫瘠),减少修剪、浇水频次(年养护成本≤8 元 /m²);利用生物防治(如释放瓢虫治蚜虫),减少农药使用(使用率≤5%);二是智能监测,部署物联网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空气温湿度、植物生长状态),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更新周期≤1 小时);采用无人机巡检(每月 1 次),评估生态指标(误差≤5%);三是动态优化,每季度根据监测数据调整设计(如补植退化植被、优化灌溉方案);每 2 年开展生态效益评估,更新设计策略(适配率≥95%)。

五、结论

城市公园景观生态设计需通过生态功能强化、资源循环利用、人境协同优化、长效维护保障,解决传统模式生态弱、资源耗、协同差的问题。当前需突破极端气候(高温、暴雨)下生态设计、低成本生态材料规模化应用、公园与城市生态网络衔接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设计与数字孪生(构建公园生态虚拟模型)、AI(智能优化植物配置与资源调度,准确率≥95%)融合,开发 “设计 - 监测 - 维护”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机制,让城市公园成为 “生态调节器、资源循环器、民生服务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 “美丽中国” 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邹慧. 基于生态美学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2023,40(34):76-80. DOI:10.3969/j.issn.1004-7530.2023.34.017.

[2] 朱锦晖,刘慧. 景观生态设计在城市公园规划中的生态文化共生策略研究[J]. 林业科技情报,2025,57(1):148-152. DOI:10.3969/j.issn.1009-3303.2025.01.045.

[3] 周怡辰.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方文化元素融合策略[C]//2025工程技术与材料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