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思考

作者

胡蓉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图书馆 225500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数字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资源管理方式。数字资源建设不仅是技术转型的需求,更是图书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必然选择。如何在数字化与智慧化双重推动下,构建更加开放、便捷、智能的数字资源体系,成为当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智慧化建设原则,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设路径,以期推动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智能化发展。

关键词:数字环境;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资源共享

0 引言

近年来,公共图书馆在智能空间管理、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智能书库、智慧门户、送书机器人以及虚拟馆员等应用,均体现了公共图书馆从传统数字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转型的趋势。推动数据化发展,已成为实现智慧图书馆建设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资源建设作为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如何通过数据化手段推动数字资源的优化和建设,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原则

1.1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强调,资源建设和服务设计的核心,始终是用户的需求与体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图书馆要考虑技术先进性,还必须充分理解不同用户群体个性化需求,保障所有用户都能平等地访问和使用资源。无论是信息检索、资源组织还是数字化平台设计,图书馆都应注重人性化与实用性,避免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间脱节。例如,信息检索系统界面设计应简洁直观,保障用户在不同技术背景和信息素养水平下都能顺利使用。此外,图书馆还应重视服务的普惠性与多样性,在老年人、青少年及其他特殊群体的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提供针对性服务与支持。

1.2 多元共建原则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不仅是图书馆自身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过程。政府、学术机构、企业及社会团体应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开发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体系。图书馆应主动发挥枢纽作用,整合与优化不同类型资源,推动信息共享与资源流动。此外,多元共建还体现在资源多样性上,既包括传统书籍、期刊等文本资料,也涵盖音视频、多媒体、数据集等多形式资源。在各方主体参与下,可为资源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方法,也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最终实现数字资源的普惠性与共享性。

1.3 技术赋能原则

在数字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因此,要求图书馆构建智能化的资源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馆藏资源的精准管理与个性化推送。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系统能够识别用户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和推荐服务,进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同时,云计算技术使资源存储和访问更加高效和便捷,支持海量信息的处理与共享,确保用户实时、快速地访问所需资源。技术赋能还体现在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在智慧化建设背景下,图书馆不仅限于传统借阅服务,还拓展到线上虚拟服务、远程教育与互动平台等多个维度,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2 数字资源建设路径

2.1 数字化馆藏建设

对于大量的传统纸质文献,如书籍、期刊、报纸等,如何有效将其转化为数字形式,确保长期保存和易于检索,成为当前图书馆面临的重要任务。数字化馆藏建设不仅是物理资源的转换,更是知识的重构与再生。在这一过程中,馆藏资源的内容、结构、分类等方面的优化设计至关重要。馆藏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馆内所有资源的全面数字化,特别是地方性和珍贵文献的保存工作。地方性文化资源数字化能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知识资源。数字化馆藏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图书馆资源能在传统物理空间中提供服务,更能在数字化平台上实现跨越地域和时间访问,为用户提供无缝、全天候的信息服务。

2.2 开放获取资源建设

随着知识产权和信息自由流动不断深化,开放获取不仅是学术界的共同呼声,也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关键方向。在数字化时代,开放获取资源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跨越传统出版物限制的机会,打破了获取学术资源的壁垒,实现了信息共享最大化。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服务主要平台,积极推动开放获取资源建设,将会促进资源平等共享,提升社会整体知识水平。在开放获取资源建设中,图书馆应承担起连接学术界与公众的桥梁角色。首先,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术出版社、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合作,还应致力于构建和维护开放获取平台,推动更多学术成果免费流通和分享。在科研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书籍等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图书馆要充分考虑学术资源的长期保存与有效传播,确保这些资源在学术界内得到利用,更能为公众和其他研究领域提供价值。

2.3 多媒体资源建设和数字化服务

目前,传统书籍、期刊等文本资源已无法满足用户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面对年轻人和老年人群体时,多媒体资源需求愈加突出。因此,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不仅要完成馆藏文献数字化,还需拓展多媒体内容,如音频、视频、图像等多样形式,丰富图书馆内容呈现方式,也使信息传递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例如,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图书馆提供虚拟讲座、在线课程、互动学习平台等服务。在数字化服务层面,现代图书馆应积极建设完善数字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用户群体需求,提供更具个性化服务项目。在服务内容上,图书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远程教育、在线答疑、虚拟展览等,使得资源传播和利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2.4 跨库检索和资源共享

在数字资源建设中,传统单一馆藏已难以满足读者对信息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数字资源,往往存在于各个独立数据库中,如何将这些资源高效地整合起来,成为了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建立跨库检索系统,使读者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快速获取分布在不同数据库中的资源。采取技术手段消除数据库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实时整合与共享,极大提升了信息的检索效率与准确性。尤其是在学术资源、政府公开数据、地方文化等方面,不同馆藏间协同合作,能使资源得到最大化传播和利用。资源共享不仅是跨库检索的核心要素,还直接影响知识的传播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图书馆资源不再局限于自身馆藏,而是借助技术平台,将全国乃至全球优质资源开放给用户。

3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进入了新的时代。实施以人为本、多元共建、技术赋能等原则,推动数字化馆藏、开放获取、多媒体资源等建设,公共图书馆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数字资源服务。在此过程中,跨库检索、资源共享以及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智慧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婉瑜. 文旅融合环境下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J]. 科技资讯, 2024, 22 (21): 222-224.

[2]曹宁. 数据化视域下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路径研究 [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 44 (09): 14-16.

[3]张继华. 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 23 (16): 266-268.

胡蓉(1988-),江苏泰州人,本科学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