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小学编程教学初探

作者

施郁

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摘要:在对计算思维的内涵进行简述基础上,指出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小学编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重构教学目标,从“工具掌握”到“思维浸润”;优化课程设计,构建“生活-技术”双向映射;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思维显性化”课施郁 《中国教师》-通知书.pdf堂;革新评价体系,建立“过程-结果”双重维度。

关键词:计算思维;教学目标;编程教学;评价体系

当阿尔法狗在围棋领域以“非人类思维”战胜李世石,当ChatGPT用算法重构知识生产方式,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现实:数字原住民正站在人机共生的十字路口。在这个代码即权力的时代,编程教育早已超越工具传授的范畴,成为塑造未来公民思维范式的关键路径。传统编程教学常陷入“技能训练”的窠臼,将算法拆解为机械的语法记忆。那些在抽象思维黄金期错失计算思维启蒙的孩子,未来是否会被算法社会边缘化?这场静默的思维革命,正倒逼基础教育进行范式转型。

1.计算思维的内涵

计算思维由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首次系统阐述,其本质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模式包含四个核心维度:(1)抽象与分解: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管理的子问题(如将“设计智能台灯”分解为光源控制、传感器交互等模块);(2)模式识别:发现问题中的重复性结构(如编程中的循环结构对应现实中的重复操作);(3)算法设计:构建解决问题的步骤序列(如通过Scratch实现角色移动的坐标计算算法);(4)自动化实现:将解决方案转化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CSTA)2023年发布的《K-12计算机科学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思维的培养应贯穿基础教育全阶段,其核心目标在于建立“问题空间-模型构建-算法实现-系统优化”的完整认知链条。

2.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小学编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编程教育正逐步从高等教育向基础教育渗透,成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途径。计算思维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涵盖分解问题、模式识别、抽象化及算法设计等关键能力。然而,当前小学编程教学在计算思维培养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其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

2.1教学目标与计算思维培养的错位

当前部分小学编程课程仍停留在“工具使用”层面,过度强调编程语言语法记忆与简单作品复制,忽视了计算思维的内化过程。例如,部分教师将Scratch教学简化为“拖拽积木块完成动画”,学生仅机械模仿操作步骤,未能通过项目实践理解循环结构、条件判断等逻辑背后的思维模式。这种“重操作轻思维”的教学导向,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性思考能力。

2.2教学内容与生活场景的割裂

研究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在进行编程课程设计时常陷入“技术本位”陷阱,案例选择往往脱离学生认知基础与生活经验。例如,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以“银行利息计算”“交通信号灯控制”等成人化场景为例,学生因缺乏现实关联难以产生认知共鸣。反观芬兰等国家的小学编程课程,通过“设计校园逃生路线”“模拟超市购物结算”等贴近儿童生活的项目,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与问题解决动机。这种内容与生活的脱节,削弱了计算思维培养的实践价值。

2.3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困境

传统小学编程课堂普遍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作品提交”的线性模式,缺乏对思维过程的显性引导。例如,在讲解“变量”概念时,教师往往直接告知定义与用法,而非通过“设计计分系统”“模拟温度变化”等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发现变量的存储与更新功能。这种“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2.4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局限

现行的小学编程教学评价多以“作品完成度”为唯一标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动态观察。例如,在评价“设计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项目时,教师仅关注界面美观与功能实现,而未分析学生是否通过分解问题、识别模式等步骤完成设计。这种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学生计算思维的发展水平,更难以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3.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提升小学编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上述论述中提及到,在计算思维培养视角下小学编程教学仍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为解决问题,促进小学编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建议采取如下对策:

3.1重构教学目标,从“工具掌握”到“思维浸润”

教师应摒弃将编程视为技术培训的功利化思维,转而构建“思维发展优先”的教学框架。例如,在Scratch教学中,可将“制作动画”的目标升级为“通过循环结构实现角色动态交互”,要求学生在理解“重复执行”逻辑的基础上,自主设计不同场景下的运动模式。这种目标重构需配套开发“思维发展观察量表”,将问题分解的颗粒度、模式识别的精准度、算法优化的创新性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使教学目标从“完成作品”转向“思维可视化”。

3.2优化课程设计,构建“生活-技术”双向映射

课程设计应遵循“从生活中来,到思维中去”的原则。以“设计校园逃生路线”项目为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建筑布局,识别安全出口、障碍物等关键要素(模式识别),再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最短路径算法”(抽象化),最后通过编程模拟不同火灾场景下的逃生策略(算法设计)。芬兰教育经验表明,当编程任务与儿童日常经验(如游戏规则设计、班级事务管理)深度结合时,学生不仅能更自然地理解变量、条件判断等概念,还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系统思维。

3.3创新教学方法,打造“思维显性化”课堂

传统课堂需引入“探究式学习”与“认知脚手架”理论。例如,在讲解“变量”概念时,教师可设计“温度监测系统”项目:首先让学生用纸笔记录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室温(具身认知),再引导其发现数据变化规律(模式识别),最后通过编程实现自动记录与异常提醒(算法设计)。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采用“思维提问法”,如“如果温度突然升高,系统需要哪些信息来做出判断?”“如何用最少的变量存储所有必要数据?”,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思维任务。同时,可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如流程图、概念地图)帮助学生梳理逻辑链条。

3.4革新评价体系,建立“过程-结果”双重维度

评价机制应突破“作品导向”的局限,构建“思维发展档案袋”。例如,在“智能垃圾分类系统”项目中,评价可包含三个层次:基础层(语法正确性、功能完整性)、进阶层(代码简洁性、异常处理能力)、创新层(是否提出新分类规则、是否优化用户交互)。教师需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记录、反思日志等方式,动态追踪学生从“问题分解”到“算法迭代”的全过程。诸如,某学生在初次设计中仅用单一条件判断分类垃圾,后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需结合材质、重量等多维度数据,最终通过嵌套条件语句实现精准分类——这一思维跃迁过程应成为评价的重点。

4.结语

编程教育的本质,是赋予儿童“用技术思维理解世界”的钥匙。当教学目标直指计算思维发展、课程内容扎根生活土壤、教学方法唤醒认知潜能、评价体系捕捉成长轨迹时,小学编程课堂将真正成为培养未来创新者的沃土。这场改革不仅需要技术工具的更新,更需要教育者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思维引路人”,在代码与逻辑的交织中,点亮学生面向未来的智慧之光。

参考文献:

[1]何昌盛,曹伟.基于结构化视野解码计算思维的生成与落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5(15):12-15.

[2] 柏林.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路径[j].学园,2025(17):67-70.

[3] 罗灶平.新课标背景下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信息科技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3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