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视觉传播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设计化路径研究

作者

马文青

安徽外国语学院 231201

摘要:在数字化与媒介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广阔的发展机遇。视觉传播作为一种跨学科传播方式,凭借直观性、符号性、情感性和互动性,为思政教育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本文以视觉传播为研究视域,结合教育学、传播学与设计学理论,探讨在当代语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设计化路径,为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视觉传播;思政教育;设计化路径;大学生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实现价值引领,成为高校亟需破解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视觉传播的特征,恰恰契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审美习惯,它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具象的符号和故事,使思想教育由“灌输”转向“体验”,由“告知”转向“共鸣”[1]。

一、视觉传播与思政教育的理论关联

视觉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更是一种意义建构机制。从符号学视角看,视觉符号具有高度凝练的象征功能。从传播学视角看,视觉媒介强化了信息的情感色彩与叙事逻辑,能够激发受众的心理共鸣[2]。从教育学视角看,视觉传播契合学生的形象思维与体验需求,有助于实现“寓教于美”的育人效果。思政教育的设计化趋势,正是以视觉传播为抓手,将教育内容通过符号化、叙事化、互动化和情境化的设计思维进行再造[3]。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提升了教育的表现力,更重塑了思政教育的认知机制。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在推动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现实境遇并不完全乐观。尤其在信息社会、视觉传播高度发达的语境中,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正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教育话语与大学生接受方式的脱节

高校思政教育往往依赖理论课程、专题讲座、书面材料等方式进行价值传播,语言模式以抽象、宏大、政治性为主。然而,现代大学生更偏好图像化、碎片化、互动化的表达方式。他们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视觉化信息中成长,习惯于用“看”的方式接受信息。传统的课堂话语往往存在“讲者有意、听者无心”的尴尬境地,导致价值理念难以内化为认同。

(二)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沉浸体验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书面材料和少量实践活动。尽管部分高校探索了网络课程、专题活动,但在整体上仍呈现形式单一、互动不足的状况。教育过程缺少沉浸感与参与感。这种“灌输式”教育难以适应大学生自主、个性、多元的学习需求,也无法满足他们在多重媒介环境下对直观、互动、体验式学习的期待。

(三)信息生态冲击下的价值多元化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网络环境中存在着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复杂化和碎片化。大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接触不同思想,容易陷入价值困惑和认知混乱。传统思政教育由于缺乏鲜活、及时的视觉传播手段,在与社会热点、舆论环境的互动中常处于弱势,使主流价值传播显得单调而滞后。

三、视觉传播赋能思政教育的逻辑路径

视觉传播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并非形式上的“美化”或“包装”,而是基于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审美方式的深度契合。视觉传播的直观性、符号性、情感性和互动性,能够将原本抽象的政治理念与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视觉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接受度与认同感。其赋能逻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抽象价值的符号化表达:从“难以理解”到“可视可感”

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往往具有高度抽象性。如果仅依赖口头讲解或文字描述,学生往往难以形成直观认知。符号化的视觉传播能够突破这一障碍:符号提炼:借助设计学中的符号学方法,将复杂概念简化为核心图形与色彩。文化符号嫁接:通过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符号的结合,使价值观念获得文化根基。多模态呈现:符号化不仅局限于平面图像,还可以结合动态图标、数据可视化、沉浸式影像,形成“可感化”的认知路径。这种符号化的设计,使价值理念不再停留于“听得懂”,而是能够“看得见、记得住”,从而有效提升教育效果[4]。

(二)价值叙事的故事化转译:从“抽象理念”到“情境共鸣”

故事是人类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单纯的政治口号或价值词汇,往往缺乏情境支撑,难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视觉传播的叙事化表达,能够通过具体的场景、人物与事件,将价值观融入故事语境,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视觉叙事重构:借助漫画、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将价值观念嵌入人物命运或生活故事之中[5]。典型人物形象化:通过视觉化手法再现先进人物事迹。叙事节奏与符号联动:视觉叙事可结合音乐、色彩、镜头语言,强化叙事的情绪感染力。通过故事化的转译,思政教育能够从“认知灌输”转向“情感共鸣”,让学生在“听故事—想故事—讲故事”的循环中实现价值内化。

(三)沉浸体验的互动化生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思政教育完全可以借助互动化和沉浸式媒介,实现从“讲给学生听”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转变。AR/VR技术应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空间中“身临其境”,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经验和价值信念。互动装置与游戏化设计:在思政课堂或展览中设置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即时反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挑战性。跨媒体融合:利用数字展厅、沉浸式剧场等新型空间,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感官学习,使教育过程成为多维度的体验。这种互动化生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使其在“行动”中完成对价值的理解与认同,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统一。

四、实证调研与案例分析

为验证视觉传播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性,本文在安徽某高校开展了问卷与案例研究。在问卷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6份。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视觉化内容比文字更易理解”,72%的学生表示“视觉叙事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65%的学生认为沉浸式体验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价值观念。这表明视觉传播在教育效果上具有显著优势。在案例分析中,该校开展了核心价值观数字海报设计大赛,引导学生以视觉化形式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学生不仅积极检索相关资料,还在设计中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实现了价值理念的再创造。这一案例表明,视觉传播在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提升价值认同方面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视觉传播为研究视角,提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设计化路径,具体包括符号化表达、故事化叙事、互动化体验。实证研究表明,这些路径能够显著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未来研究可从三个方向深化:其一,构建科学的视觉传播效果评价体系,以实现教育成效的量化考核;其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视觉化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推动教育与科技深度融合;其三,开展跨文化比较研究,提升中国思政教育的国际传播力。

参考文献

[1]刘蒋茵.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接受机制与创新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5,16(16):166-170.

[2]唐应龙.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培育的路径探析——基于高校思政教育视角[J].中国军转民,2025,(15):155-157.

[3]钟浩.阐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辅导员的作用[J].公关世界,2025,(16):174-176.

[4]滕兆朋.新媒体时代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创新探析[J].天南,2025,(04):37-39.

[5][沈麟枫.设计类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深度探索与实践创新[J].黑龙江画报,2025,(1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