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与工程实践
孙泽
37030419920309442X
摘要 城市污水处理因工艺效率低(TN/TP 去除率<70%)、能耗物耗高(超 15%)、工程落地偏差大(偏差超 20%),传统模式存在出水超标率超 25%、污泥处置成本超预算 20%、运行稳定性差(冲击负荷适应率<60%)等问题,制约水环境治理效能。本文构建 “工艺优化 - 工程落地 - 运行保障” 全流程体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实现 TN/TP 去除率≥85%、能耗降低 20%、工程落地偏差≤5%,为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工程实践;运行稳定性;能耗控制
一、引言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含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与工程实践是实现污水达标排放(GB 18918-2022)、水生态修复的核心环节(工艺优化影响处理效能 80% 以上),需平衡处理效率、能耗成本与工程落地可行性。传统模式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工艺适配不足,常规 A²/O 工艺对低 C/N 废水脱氮效率低(TN 去除率<60%),深度处理未针对性配置(TP 超标仍用单一砂滤);二是工程落地粗放,工艺参数未结合实际水质(如进水 COD 波动)调整,设备选型与工艺不匹配(如曝气器氧利用率<25%);三是运行调控被动,依赖人工经验调节(溶解氧控制误差超 2mg/L),冲击负荷适应率<60%,与《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CJJ 207“精准化、稳定化” 要求不符。研究相关策略,对降低污染物排放(减少 90% 超标风险)、推动污水处理绿色转型意义重大,是市政环境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污水处理工艺与工程实践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工艺瓶颈突出,预处理格栅截留精度不足(>10mm 杂质通过率超 15%),导致后续工艺堵塞率超 20%;生化处理低 C/N 废水(C/N<3)脱氮效率低(TN 去除率<60%),低温(<15℃)时 TP 去除率<70%;深度处理 SS 去除率<90%,出水达标率<75%;二是工程落地偏差,工艺参数设计未动态适配进水水质(如 COD 波动超 30% 时未调整碳源投加),设备选型不当(如高能耗曝气器氧利用率<25%),实际处理效果与设计偏差超 20%;三是能耗物耗高,曝气系统能耗占比超 50%(溶解氧控制误差超 2mg/L),药剂投加量超设计值 15%,污泥脱水含水率>80%(处置成本超预算 20%);四是运行稳定性差,冲击负荷(如进水 COD 骤增 50%)时系统崩溃率超 30%,缺乏智能调控(参数优化响应超 24 小时)。
2.2 核心研究目标
体系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工艺高效,预处理除杂率≥95%、生化系统 TN/TP 去除率≥85%、深度处理 SS 去除率≥98%,出水达标率≥98%;二是工程精准,工艺参数动态适配率 100%、设备选型匹配率 100%,落地偏差≤5%;三是低碳运行,曝气能耗降 25%、药剂投加量≤设计值 90%,污泥含水率≤60%(处置成本≤预算 90%);四是运行稳定,冲击负荷适应率≥95%、智能调控响应≤1 小时,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城市污水处理核心工艺优化路径
3.1 全流程工艺优化:突破效率瓶颈
解决达标难题:一是预处理升级,采用超细格栅(截留精度 3mm,除杂率≥95%)、涡流式沉砂池(除砂率≥90%),减少后续工艺堵塞(堵塞率≤5%);二是生化工艺优化,低 C/N 废水投加乙酸钠(C/N 提升至 5),采用 “厌氧氨氧化(ANAMMOX)” 工艺(脱氮能耗降 40%);低温时投加耐冷菌剂(活性提升 25%),配合 MBR 膜生物反应器(TP 去除率≥85%);三是深度处理精准配置,TN 超标时增设 “臭氧氧化 + 生物滤池”(TN 去除率提升 20%),TP 超标时采用 “磁分离 + 砂滤”(TP 去除率≥90%),SS 超标时升级为超滤(UF)(去除率≥98%),出水达标率≥98%。
3.2 能耗物耗优化:推动低碳运行
突破高耗局限:一是曝气系统改造,采用膜式曝气器(氧利用率从 25% 提升至 45%),配合溶解氧在线监测(控制误差≤0.5mg/L),曝气能耗降 25%;二是药剂智能投加,基于进水水质实时数据(如 TP 浓度)自动调节 PAC/PAM 投加量(投加量从超 15% 降至≤设计值 90%);三是污泥处理优化,采用板框压滤机(污泥含水率从 80% 降至≤60%),沼气回收系统(回收率≥80%)发电占厂区用电 50%,能耗综合降低 20%。
四、污水处理工程实践保障与运行优化
4.1 工程落地精准化:确保工艺实效
解决偏差问题:一是工艺参数动态设计,基于近 3 年进水水质大数据(COD、TN、TP 波动规律),设计可调节参数(如碳源投加量范围、曝气强度区间),适配率 100%;二是设备选型匹配,曝气器选用高效膜式(氧利用率≥45%)、污泥脱水设备选用板框压滤机(含水率≤60%),匹配率 100%;三是施工质量管控,管道安装采用激光定位(偏差≤2mm)、设备安装用水平仪校准(垂直度偏差≤1mm),施工合格率 100%,工程落地偏差从 20% 降至≤5%。
4.2 运行稳定性提升:强化智能调控
突破稳定短板:一是冲击负荷应对,构建 “预处理缓冲 + 生化应急调节” 双保障,进水 COD 骤增时启动应急碳源投加(响应≤10 分钟),冲击负荷适应率从 60% 升至≥95%;二是智能调控系统,部署 PLC+SCADA 系统,实时监测进水水质、溶解氧、出水指标(数据更新周期≤1 秒),AI 算法自动优化曝气强度、药剂投加量(响应≤1 小时);三是定期维护优化,每月清洗曝气器(氧利用率保持≥40%)、每季度校准传感器(误差≤0.5%),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98%,运行稳定性提升 90%。
五、结论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与工程实践需通过全流程工艺升级、工程精准落地、智能运行调控,解决传统模式低效、高耗、偏差大的问题。当前需突破低温低 C/N 废水高效脱氮(TN 去除率≥90%)、低成本超滤膜(寿命≥5 年)应用、极端进水负荷(COD 骤增 100%)系统稳定性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工艺优化与数字孪生(构建污水处理虚拟系统)、AI(智能预测水质变化,准确率≥95%)融合,开发 “工艺设计 - 工程施工 - 运行维护” 一体化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碳减排激励机制(如 CCER 交易),为城市污水处理高质量发展与水生态保护提供支撑,助力 “美丽中国” 建设。
参考文献
[1] 魏晓鸣,阮海杰.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优化及节能研究[C]//2025智慧设计与建造经验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
[2] 程庆锋. 改良氧化沟工艺节能降耗优化策略与工程实践研究[D]. 河南:河南师范大学,2011. DOI:10.7666/d.Y1960741.
[3] 胡志荣,周军,甘一萍,等. 基于BioWin的污水处理工艺数学模拟与工程应用[J]. 中国给水排水,2008,24(4):19-23. DOI:10.3321/j.issn:1000-4602.2008.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