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达成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构建研究

作者

段婷婷

宜宾市翠屏区棠湖学校

摘要:学教评一致性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聚焦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深入分析学教评一致性的内涵与意义,探讨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达成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旨在为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教评一致性;教学策略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教评一致性强调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之间的紧密关联和相互匹配,确保教学活动围绕学习目标展开,评价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学教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教评不一致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达成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教评一致性的内涵与意义

2.1 内涵

学教评一致性是指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之间相互匹配、相互促进的关系。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明确了学生学习后应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活动是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应根据学习目标来设计和组织;评价活动则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价值判断,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为教学活动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学教评一致性要求这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2 意义

学教评一致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当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都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展开时,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 “遵守社会规则” 这一内容时,如果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并通过相应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测试等,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就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教评一致性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学教评一致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如何通过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也清楚自己的学习成果将如何被评价。这种明确的目标导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问题,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以 “维护国家利益” 的学习为例,学生在清晰的学习目标指引下,通过参与资料收集、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深入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和重要性,培养爱国情感和维护国家利益的责任感。

学教评一致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方面。通过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学习目标,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并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教评一致性存在的问题

3.1 学习目标设定模糊

部分教师在设定学习目标时,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入研究,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例如,在学习 “法律伴我们成长” 这一内容时,有的教师将学习目标设定为 “了解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样的目标过于笼统,没有明确学生应该了解哪些具体原因,也没有说明如何衡量学生是否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导致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缺乏明确的方向。

3.2 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脱节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没有充分考虑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的关联性,教学活动的设计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讲解 “参与民主生活” 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但讨论的话题与民主生活的核心内容联系不紧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没有深入思考民主生活的内涵和方式,无法实现通过讨论活动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目标。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达成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构建

4.1 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清晰、具体、可操作和可测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学生在学习后应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在情感态度方面有哪些变化。例如,在学习 “网络生活新空间” 时,学习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列举网络给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会正确辨析网络信息,提高合理利用网络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自觉遵守网络规则,培养在网络空间的责任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2 设计与目标匹配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学习 “尊重他人” 时,可以创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如公交车上的让座场景、校园里同学之间的交往场景等,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尊重他人,这样的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达成目标。

4.3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评价、作业批改等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在学期末或单元结束时,采用纸笔测试、项目作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考核。例如,在学习 “建设法治中国” 后,除了进行书面考试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关于本地法治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通过报告的质量、小组合作的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结论

学教评一致性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明确学习目标、设计与目标匹配的教学活动、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及加强教学反思与调整等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教评的一致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完善学教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崔允漷。有效教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 王蔷。从 “学教评分离” 走向 “学教评一体化”—— 深度学习视域下课堂转型的思考与实践 [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 (01):35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