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风景园林系统构建与应用
杨东翰 蔡冰倩
210304199401301616 331081199004111821
摘要 智慧风景园林系统因技术融合浅(设备互通率<50%)、功能协同弱(联动率<40%)、运维低效(故障响应超 24 小时),传统模式存在生态监测精度<70%、服务响应延迟超 1 小时、运维成本超行业均值 30% 等问题,制约园林智慧化升级。本文构建 “感知 - 传输 - 平台 - 应用” 四层系统架构,提出功能协同与运维优化策略,实现设备互通率≥95%、生态监测精度≥98%、故障响应≤1 小时,为智慧风景园林建设(综合效能提升 50%)提供支撑。
关键词:智慧风景园林;系统构建;物联网;数据平台;运维优化
一、引言
智慧风景园林系统是依托物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园林生态监测、服务优化、运维高效的核心载体(覆盖园林管理 80% 以上场景),其构建质量直接决定生态调节(碳汇、水质监测)、公众服务(游览指引、应急响应)与运维效率(设备管控、能耗降低)。传统系统存在三大痛点:一是技术碎片化,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协议不统一(互通率<50%),数据孤岛严重(共享率<30%);二是功能单一化,仅实现单一监测(如土壤湿度)或服务(如导航),生态 - 服务功能联动率<40%;三是运维被动化,依赖人工巡检(故障发现率<60%)、响应超 24 小时,与《智慧园林建设指南》“全感知、强协同、高智能” 要求不符。研究系统构建与应用,对提升园林管理效能(减少 70% 人工成本)、推动风景园林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是园林工程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核心方向。
二、智慧风景园林系统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感知层碎片化,传感器类型单一(仅覆盖温湿度、土壤湿度,占比 70%)、协议不兼容(LoRa、NB-IoT 设备互通率<50%),生态指标(碳汇、生物多样性)监测缺失率超 50%;二是传输层不稳定,无线传输(如 WiFi、4G)在复杂园林环境(茂密植被)中丢包率超 20%、数据传输延迟超 10 秒;三是平台层协同弱,数据处理仅实现存储(分析率<30%)、未构建统一管理平台(生态、服务、运维数据互通率<40%);四是应用层低效,生态预警准确率<60%(如病虫害预警滞后)、公众服务响应超 1 小时(如投诉处理)、运维依赖人工(故障修复周期超 24 小时),综合效能不足 50%。
2.2 核心研究目标
系统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感知全面,生态指标监测覆盖率 100%、传感器互通率≥95%、数据采集精度≥98%;二是传输稳定,丢包率≤3%、延迟≤1 秒;三是平台协同,数据互通率≥95%、分析率≥80%;四是应用高效,生态预警准确率≥95%、服务响应≤1 小时、故障修复≤2 小时,运维成本降 30%,综合效能提升 50%。
三、智慧风景园林系统核心架构构建
3.1 四层架构设计:突破技术碎片化
构建全链路互联体系:一是感知层优化,部署多类型传感器(生态类:碳汇传感器、病虫害监测相机;环境类:温湿度、PM2.5 传感器;设施类:照明、灌溉设备控制器),采用统一协议(如 MQTT),设备互通率从 50% 提升至≥95%;传感器布设密度适配场景(如生态保育区每 500㎡1 个,休闲区每 100㎡1 个),监测覆盖率 100%;二是传输层升级,采用 “LoRaWAN+5G” 混合传输(LoRaWAN 覆盖远距离低功耗设备,5G 支撑高清视频、大流量数据),在植被茂密区域增设中继器,丢包率从 20% 降至≤3%、延迟从 10 秒缩至≤1 秒;三是平台层构建,开发 “智慧园林综合管理平台”,整合生态监测、公众服务、设施运维数据(互通率≥95%),嵌入 AI 分析模块(如生态风险预测、人流热力分析),数据处理分析率从 30% 提升至≥80%;四是应用层拓展,开发生态预警(病虫害、极端天气)、公众服务(智能导航、预约游览)、智能运维(设备远程控制、故障自动派单)子系统,功能协同率≥90%。
3.2 核心功能协同:实现多效合一
打破功能割裂:一是生态 - 设施协同,生态监测数据联动设施控制(如土壤湿度<60% 时自动启动灌溉,PM2.5>75μg/m³ 时开启喷雾降尘),响应时间≤1 分钟,生态调节效率提升 60%;二是服务 - 运维协同,公众投诉(如设施损坏)自动同步至运维系统,生成派单(响应≤10 分钟),修复完成后反馈用户(闭环率 100%),服务满意度从 60% 提升至≥95%;三是生态 - 服务协同,基于碳汇监测数据生成 “生态游览路线”(如高碳汇区域推荐),结合人流热力分析动态调整游览容量(超载预警准确率≥95%),平衡生态保护与公众体验。
四、智慧风景园林系统应用优化与保障
4.1 应用场景适配:提升实战效能
适配差异化需求:一是生态保育场景,平台实时监测植被生长、病虫害情况(识别准确率≥95%),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管理人员(响应≤5 分钟),病虫害防治率提升 80%;通过碳汇传感器数据计算园林碳汇量(精度≥98%),生成年度生态报告;二是公众服务场景,开发移动端 APP,提供智能导航(精度≤5m)、语音讲解(覆盖 90% 景观节点)、预约服务(如团体游览预约),服务响应从 1 小时缩至≤1 分钟。
4.2 长效保障策略:确保持续运行
避免系统失效:一是技术保障,定期升级平台软件(每季度 1 次)、校准传感器(每月 1 次),设备完好率≥98%;与技术厂商签订运维协议(响应≤4 小时),解决复杂故障;二是数据安全,采用边缘计算(本地处理敏感数据)+ 云端备份(异地灾备),数据安全率 100%;设置访问权限(如管理员、运维人员、公众),避免数据泄露;三是人员培训,开展 “平台操作 + 设备维护” 培训(年时长≥60 小时),管理人员系统操作熟练度从 60% 提升至≥95%。
五、结论
智慧风景园林系统需通过四层架构构建实现技术互联、核心功能协同提升应用效能、长效保障确保持续运行,解决传统模式碎片、单一、低效的问题。当前需突破复杂环境(茂密植被、恶劣天气)传感器稳定性、AI 算法生态预测精度(≥98%)、低成本边缘计算设备(单价≤2000 元)应用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系统与数字孪生(构建园林虚拟模型)、区块链(生态数据存证)融合,开发 “感知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全闭环系统,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智慧园林补贴),为风景园林智慧化发展与 “数字中国” 建设提供支撑,助力园林行业高质量转型。
参考文献
[1] 章洁,朱敬东,陈威民,等. 融入数字孪生的中职智慧园林学习空间构建与应用[J]. 建筑与文化,2024(10):253-255. DOI:10.19875/j.cnki.jzywh.2024.10.080.
[2] 王克彬. 智慧城市背景下风景园林建设与设计策略探讨[J]. 新城建科技,2024,33(8):113-115.
[3] 修张建. 风景园林工程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解析与展望[C]//2025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