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级纪律管理中的冲突化解策略探讨
张国庆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班主任,这一看似渺小的“主任”角色,实则承载着多重身份: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生活的照顾者,甚至还要扮演侦探、慈母、严父等多重角色。面对班级里纷繁复杂的事务,班主任往往希望自己能够无所不能,及时且高效地处理每一个问题。
关键词:冲突 班级规则 情绪
在班级管理中,纪律冲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些冲突若处理不当,不仅会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进度,还可能伤害师生关系、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冲突化解策略,既是维护班级稳定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规则意识与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冲突预防:建立 “前置性” 纪律管理体系,减少冲突发生概率
预防是化解冲突的最佳策略。通过建立清晰的规则、营造包容的班级氛围,能从根源上降低纪律冲突的发生频率,让管理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引导”。
1. 共同制定班级规则,强化 “主人翁” 意识
纪律规则不应是教师的 “单向命令”,而应是师生共同协商的 “集体约定”。在新学期初,可组织 “班级公约制定班会”,引导学生围绕 “课堂秩序”“课间安全”“同学相处”“作业要求” 等核心话题展开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建议。例如,针对 “课堂发言”,学生可能提出 “举手后经老师允许再发言”“不随意打断他人讲话”“发言时声音清晰” 等规则;针对 “课间行为”,可能约定 “不追逐打闹”“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最终形成的《班级公约》可手写或打印张贴在教室显眼位置,并由全体学生签名确认。这种 “共同参与” 的方式,能让学生从 “规则的遵守者” 转变为 “规则的制定者”,大幅提升其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减少因 “不认同规则” 引发的冲突。
2. 关注学生情绪与需求,及时疏导 “潜在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孩子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不同的问题,情感经历都不一样,怎样才能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呢?要观察,看学生的表情、动作是否异常;要询问,主动向学生问候或问询一番,了解他们最近的感知、行动和追求;要借助家长,与家长保持及时沟通,掌握家庭情况。
一旦发现学生的情绪出现波动,要及时疏导。要以关心、理解、尊重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疑虑,及时为他们排解情绪;要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如安排适当的户外活动、集体活动等;要给予正面鼓励和肯定,让学生重新找回自信和动力。
3. 明确 “奖惩标准”,保持规则一致性
模糊的奖惩机制容易引发学生不满,进而产生冲突。教师需在班级公约中明确 “奖励” 与 “惩罚” 的具体标准,且标准需公平、可操作。例如,奖励可分为 “个人奖励”(如课堂表现优秀者获得 “星星贴纸”,累计兑换小奖品)和 “集体奖励”(如全班一周无严重违纪,获得一次电影课);惩罚需以 “教育引导” 为目的,而非体罚或羞辱,如轻微违纪者可选择 “课后帮老师整理教具”“在班级分享一个纪律小故事”,严重违纪者需与家长沟通,共同制定改进计划。同时,教师需严格执行规则,不偏袒任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减少因 “不公平” 引发的冲突。
二、冲突即时处理:遵循 “理性沟通” 原则,避免矛盾激化
当纪律冲突发生时(如学生上课玩手机被发现后顶撞老师、学生之间因口角引发争吵),教师的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冲突的走向。此时需遵循 “冷静优先、倾听为主、聚焦问题” 的原则,快速化解矛盾。
1. 第一步:控制情绪,稳定现场秩序
冲突发生时,学生往往处于情绪激动状态,教师若此时也情绪失控(如大声呵斥、指责),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因此,教师首先要深呼吸,保持冷静,用平和的语气安抚学生情绪,如对争吵的学生说:“我知道你们现在可能很生气,但大声争吵解决不了问题,先冷静下来,我们一起聊聊。” 同时,若冲突发生在课堂上,可先安排其他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阅读、做题),再将冲突双方带到教室外或办公室,避免影响其他学生,也为沟通创造安静的环境。
2. 第二步:倾听双方诉求,避免 “片面判断”
许多教师在处理冲突时,容易先入为主地认定 “违反纪律的学生就是错的”,这种片面判断会让学生感到不被尊重,进而拒绝配合。正确的做法是 “先听后评”:分别让冲突双方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不打断、不指责。例如,面对 “学生上课玩手机” 的冲突,先听学生说:“老师,我妈妈今天不舒服,我怕她有事联系我,所以带了手机。” 再说明自己的立场:“我理解你担心妈妈的心情,但课堂上玩手机会影响你的学习,也会干扰课堂秩序,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解决‘担心妈妈’和‘遵守课堂纪律’的矛盾。” 通过倾听,教师能了解冲突的深层原因(如学生的担忧、误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为后续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三、冲突后续巩固:做好 “复盘与引导”,提升学生规则意识与社交能力
冲突化解后,并非万事大吉。若不进行后续巩固,类似冲突可能再次发生。教师需通过 “复盘总结、正向强化、长期引导”,让学生从冲突中学习,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与社交能力。
1. 个体复盘:帮助学生反思问题,形成 “成长记录”
冲突解决后的 1-2 天内,教师可再次与冲突双方进行简短沟通,引导学生反思:“这次冲突中,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处理?” 同时,鼓励学生将反思写在 “成长手册” 中,记录自己的进步。例如,曾因冲动与同学争吵的学生,在反思中写道:“下次我会先深呼吸,再跟同学好好说,不随便发脾气。” 通过个体复盘,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逐步养成理性解决问题的习惯。
2. 集体引导:以冲突为案例,开展 “纪律教育班会”
若某类冲突(如上课迟到、课间打闹)在班级中频繁发生,教师可将其作为案例,开展主题班会,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例如,针对 “上课迟到” 问题,可组织班会 “迟到的影响与解决办法”:先让学生分享 “自己迟到过吗?为什么迟到?”“看到同学迟到,会影响你的学习吗?”,再一起讨论 “如何避免迟到”(如设置闹钟、提前整理书包、合理安排作息)。通过集体引导,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还能集思广益,找到解决共性问题的方法,增强班级凝聚力。
综上所述,在班级管理中,采取适当的冲突解决策略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沟通与倾听、协商与合作、中立与公正、引导与教育、纪律与规范以及团队建设与活动等策略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冲突,维护班级秩序和构建融洽的学习环境。班级管理者要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班主任如何轻松搞定学生之间的矛盾[J]. 方秀琴.试题与研究,2019(26)
【2】浅谈职业学校师生课堂冲突的管理策略. 张广花.科技信息,2010(04)
【3】师生冲突中教师权威的旁落与重塑. 彭涛;魏欢.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