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问题链的高一数学课堂互动模式探究

作者

高彬汉

农安县第十中学 130200

摘要: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课程改革中高一数学教学正面临着知识难度陡增和学生思维转型两大挑战。传统的课堂单向讲授模式很难启动学生的深度思考,造成知识迁移能力弱和课堂参与度不高。问题链教学是结构化、层次性教学设计策略之一,它以环环紧扣的问题序列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知识体系,对于促进认知冲突和思维进阶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从多方面入手探讨问题链基础上高一数学课堂互动模式构建路径。

关键词:问题链;高一数学;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模式的创新始终是数学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发展,数学课堂从 “知识传递场域” 向 “意义共建空间” 转型,互动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问题链作为衔接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的桥梁,其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有序呈现,更在于通过问题间的逻辑关联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合作意识。高一阶段作为中学数学学习的关键过渡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待完善,亟需通过系统化的问题引导实现思维方式的平稳过渡。在此背景下,构建基于问题链的课堂互动模式,对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习效能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设计梯度式问题链促进课堂问答互动​

高一数学课堂上,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梯度式问题链的建构来架设思维进阶的桥梁。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对教学内容逻辑层次进行深入分析,把纷繁复杂的知识点拆分成一层层问题序列。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灵活的调节,从而引导学生由原有的认识逐渐向新的知识领域转变[1]。如此一来,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提问太难而出现畏难心理,还可以避免因为提问简单而丧失探究兴趣,进而有效地活跃了课堂问答互动的气氛,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思考。

以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函数图象与解析式关系设计梯度问题链。首先呈现函数y=x2在x∈R上的图象,提出“通过观察图象是否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它的升降趋势?”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描述。接着给出区间[−2,2],追问“在这一区间上函数值与自变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引起学生对局部区间特性的重视。随后抛出“怎样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绘这一升降趋势呢?”引起了学生对于数学定义的反思。当学生尝试表述后,进一步提出“如果给定一个函数y=2x+1,怎样利用刚才归纳出的结果来判断它是否单调?”使学生对知识有迁移应用的能力。整个问题链由直观观察向理性分析过渡,由特殊函数向一般函数过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应对,并在问答互动过程中深刻认识函数单调的实质,掌握函数单调的评判方法。

二、构建情境化问题链激发小组合作探究​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要求有具体情境来支持抽象思维。教师要密切结合生活实际或者数学史等材料,设置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场景,把知识点纳入到场景中,构成一个情境化的问题链。教学过程中通过鲜活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情境背后所隐藏的数学问题。以问题链为线索,指导学生独立地寻找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并在解题过程中逐渐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继而促进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

在 “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校园社团招新人”的场景。假设学校有音乐社、体育社和书画社,已知各社团成员名单(用集合表示),提出“如果指定每个学生至少加入一个协会,则由所有加入该协会的学生所组成的集合是怎样表达的呢?”引出并集的概念。接着问“同时参加音乐社和体育社的同学组成的集合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交集。再设置情境“学校规定那些不参与书画社的学生必须参与其他的活动,那么如何确定这些学生所组成的团体呢?”有助于学生对补集的理解。透过这一连串以情境为基础的问题链,学生就像是置身于真实场景之中,在求解社团人员集合运算的同时,也会自发产生思考和探讨,它不需要小组合作的形式,还可以在独立探究和教师指导下深入理解集合的并合、交合、补合等操作,把握集合操作在实际情境当中的运用方式,从而有效地促进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分层式问题链实现师生分层互动​

在高一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存在差异,需要教师以分层式问题链构建差异化的学习支架。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设计由浅到深,梯度明显的问题顺序。首先,通过构建基础性问题来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然后逐渐提出进阶性问题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障碍,最终通过设置拓展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此,教师就可以准确地抓住每一个学生最近发展的区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师生之间有效地分层互动[2]。

以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函数概念后,可设计分层式问题链: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的就确定唯一的一个y值,那么y是x的函数吗?请解释原因”,指导学生扣住函数概念中核心要素进行评判,夯实函数概念基础;接着,向中等水平学生提问“已知集合A={1,2,3},集合B={4,5,6},从集合A到集合B能构成几个函数?你是如何确定的”,督促学生从集合对应关系上加深函数概念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锻炼;最后,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抛出“在实际生活中,如手机套餐费用与通话时长的关系,怎样用函数概念来描述这种关系?你能建立数学模型吗”,指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函数概念,发展数学建模和创新应用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针对不同水平提问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指导方式,做到分层互动。

四、结语

在数学教育寻求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问题链因其特有的逻辑建构和思维引导功能为高一数学课堂互动模式革新带来新的思路。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通过梯度设计,情境创设和分层推进等方式,建构了一个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又具有动态性和多元性的互动生态,也符合差异化学习的需要,有效推动思维进阶和知识迁移。今后深化问题链应用于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将不断赋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昌英.以问题为驱动的引导式高中数学教学[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5,(13):76-78.

[2]王金理.任务驱动下的高中数学问题链教学探究[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5,(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