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家园共育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虞丽霞
九江市濂溪区第一幼儿园 332005
一、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核心价值
幼小衔接并非简单的“知识衔接”,而是聚焦儿童“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的全方位过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这一要求将家园共育置于幼小衔接工作的核心位置。
从儿童发展规律来看,3-6 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高度依赖“生活化场景”,家庭作为儿童首个成长环境,其教育方式、亲子互动模式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与心理状态;幼儿园则是儿童首次接触的集体教育场景,承担着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社交能力的重要责任。二者的协同,能为儿童构建“家庭 - 幼儿园”连贯的教育场景:例如幼儿园培养儿童的“整理书包”能力,家庭通过日常让儿童整理玩具、衣物进行巩固,可快速帮助儿童形成独立生活能力,这是单一教育主体难以实现的效果。
从教育现实需求来看,当前部分家长存在“幼小衔接 Σ=Σ 提前学拼音、数学”的认知误区,盲目报班导致儿童产生厌学情绪;部分幼儿园则因缺乏家庭配合,难以将“习惯培养”延伸至家庭场景。家园共育的价值,正在于通过双向沟通破除认知壁垒,让家庭与幼儿园在“衔接目标”上达成共识,在“衔接方法”上形成互补,最终帮助儿童平稳度过过渡阶段。
二、当前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的实践困境
(一)认知层面:家园对“衔接内容”存在偏差
家庭与幼儿园在“幼小衔接应衔接什么”的认知上存在明显分歧。一方面,多数家长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准备”上,某地区幼小衔接相关数据指出, 83% 的家长将幼小衔接的核心聚焦于“知识储备”,认为儿童必须提前掌握拼音读写、20 以内加减运算等内容,部分家长甚至因幼儿园未开设此类“小学化”课程而选择为孩子办理退学;与之相对,幼儿园虽始终倡导以“习惯培养与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衔接方向,但在向家长传递这一理念时,往往因缺乏可落地的家庭实践案例,导致理念传递流于表面,家长难以理解如何转化为日常行动。
(二)责任层面:家园“权责边界”模糊
家园共育的核心是“分工协作”,但实践中常出现“责任失衡”现象。一种情况是“家庭缺位”:部分家长将幼小衔接的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认为“交了学费,幼儿园就该把孩子教好”,既不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幼小衔接家长课堂”,也不主动与老师沟通儿童在家表现;另一种情况是“幼儿园越位”:部分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擅自增加“小学化”教学内容,甚至布置书面作业,变相承担了本应家庭配合的“习惯巩固”责任。两种失衡均导致教育合力分散——家庭缺位使幼儿园的教育成果难以巩固,幼儿园越位则加剧了儿童的学习压力,违背幼小衔接的初衷。
(三)沟通层面:家园“互动机制”低效
有效的沟通是家园共育的前提,但当前家园沟通普遍存在“形式化”“单向化”问题。从沟通形式来看,幼儿园常用的“家长群通知”“学期末家长会”多为“一对多”的单向信息传递,缺乏针对个体儿童的深度交流;部分家长则因工作繁忙,仅在儿童出现“问题”(如与同伴冲突、不遵守纪律)时才与老师沟通,导致沟通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而非“预防问题”的提前衔接。从沟通内容来看,双方多聚焦“儿童在园 / 在家表现”,却很少围绕“幼小衔接的具体目标”展开讨论,例如老师未告知家长“小学课堂的注意力要求”,家长便无法在家通过“绘本阅读限时”等方式培养儿童注意力,导致沟通与衔接目标脱节。
三、幼小衔接家园共育的优化路径
( 一) 凝聚理念共识:明确“衔接内容”的核心方向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家园需先在“衔接什么”上达成共识,才能避免教育偏差。幼儿园可通过“分层化家长指导”传递科学衔接理念:
针对小班家长,开展“幼小衔接早准备”主题讲座,说明“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穿衣)是衔接基础”;针对中班家长,组织“小学课堂观摩”活动,让家长直观感受“小学对规则意识、倾听能力的要求”;针对大班家长,发放《家庭衔接指导手册》,提供“10 个家庭衔接小游戏”(如“超市购物算价格”培养数学感知、“故事接龙”培养表达能力),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家庭活动。家庭则需主动转变认知,避免“知识焦虑”。家长可通过“与小学老师交流”“阅读幼小衔接科普文章”等方式,了解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明白“儿童对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坐姿与握笔习惯,比提前学会拼音更重要”。例如家长可在家中设置“学习角”,让儿童固定在书桌前阅读、画画,而非强迫其刷题,通过环境营造培养学习习惯。
(二)构建协同机制:明确“家园权责”的分工协作
有效的家园共育需要“有组织、有分工”的机制支撑,避免责任模糊。幼儿园可建立“大班衔接小组”,由班主任、保育员、家长代表组成,每月召开一次“衔接推进会”:老师负责反馈儿童在园的“衔接进展”(如“多数儿童已能主动整理桌面”),家长代表分享家庭衔接经验(如“用‘奖励星星’的方式鼓励孩子自己整理书包”),共同制定下月衔接目标(如“培养儿童的任务意识,让其记住并完成简单任务”)。
家庭需承担“衔接巩固”的责任,与幼儿园形成“教育闭环”。例如幼儿园在园教儿童“正确洗手步骤”,家长在家可通过“洗手儿歌”提醒儿童落实;幼儿园培养儿童“同伴交往能力”,家长可邀请儿童的同伴来家做客,让儿童在真实社交场景中练习分享、合作。同时,家长需避免“过度干预”,例如当儿童在家完成“整理玩具”任务时,即使整理得不整齐,也应先肯定其主动性,再引导其改进,而非直接代替整理,保护儿童的独立意识。
(四)整合资源平台:搭建“高效沟通”的互动桥梁
为打破家园沟通壁垒,幼儿园可构建“线上 + 线下”双轨沟通体系:线上打造“班级幼小衔接专属交流群”,每周固定推送1 条针对性衔接指导内容,例如“儿童入学焦虑的3 个家庭缓解技巧”,同时鼓励家长在群内分享自家的衔接实践经验与遇到的问题,形成互助交流氛围;线下定期举办“亲子衔接实践工作坊”,设计“绘制小学一日生活图”“模拟小学课堂举手发言”等互动活动,让家长在亲身参与中直观感知衔接重点。
此外,幼儿园还可引入“小学资源”,丰富家园共育内容。例如邀请小学一年级老师走进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家长问答会”,解答家长关心的“小学作业量”“课堂纪律要求”等问题;组织大班儿童与小学生“手拉手”活动,让儿童通过“采访大哥哥大姐姐”消除对小学的陌生感,家长则可通过与小学生家长交流,获取更贴近小学阶段的家庭衔接经验。
四、结语
幼小衔接不是一场“短跑冲刺”,而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弯”,家园共育则是帮助儿童平稳转弯的“双轮驱动”——幼儿园提供专业的衔接指导,家庭提供生活化的衔接实践,二者缺一不可。当前家园共育面临的认知偏差、责任失衡、沟通不畅等问题,本质上是“教育合力”的分散。唯有通过理念共识凝聚方向、机制构建明确分工、资源整合畅通沟通,才能让家庭与幼儿园真正“同频共振”,为儿童打造一个“有准备、无压力”的幼小衔接环境,助力其开启高质量的小学学习生活。
作者简介:虞丽霞、女、江西九江濂溪区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课题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普通类重点课题《家园校社“四位一体”多维协作下幼小双向衔接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2PTZD048)主持人:沈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