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匠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董灵伦 张亚茹

哈尔滨技师学院

一、“工匠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框架构建

“工匠工作室”制以“传承传统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服务产业需求”为目标,构建“大师引领—项目驱动—平台支撑—评价保障”的四维框架:

(一)核心要素:大师引领与双师协同

- 大师团队构成:邀请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担任“驻场导师”,负责传统技能的核心技艺传授和文化解读;配备校内“双师型”教师(既懂艺术设计又熟悉传统工艺)担任“辅导教师”,负责衔接课程体系、跟进学生日常学习,形成“大师教技艺、教师教方法”的协同模式。例如,在“传统漆器工作室”中,由漆器大师传授“髹漆”“镶嵌”等核心技艺,校内教师则指导学生用Photoshop 绘制漆器纹样设计图,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

- 大师教学方式:采用“集中授课 + 个性化辅导”相结合,每周安排大师开展 2 次技艺演示课,课后通过“师徒小组”(每组 3-5 名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延续传统“师徒制”的优势。

(二)运行载体:项目驱动与任务分解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将传统技能传承融入设计实践,项目来源包括三

- 文化传承类项目:如“传统纹样数字化复原”“非遗技艺纪录片拍摄”,让学生在复原过程中深入理解传统技能的文化内涵。例如,某技工院校“剪纸工作室”学生参与当地文化馆“老剪纸纹样整理”项目,通过与剪纸大师合作,不仅掌握了“阴刻”“阳刻”技法,还梳理出纹样背后的民俗故事。

- 设计创新类项目:如“传统工艺文创产品开发”“传统元素现代服饰设计”,要求学生将传统技能应用于现代产品。例如,“陶艺工作室”与当地旅游景区合作开发“景区文创茶具”,学生在大师指导下掌握拉坯、上釉技艺,同时结合景区文化设计纹样,产品实现批量销售。

- 竞赛展演类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传统工艺创新设计大赛”“非遗进校园展演”,以赛促学、以展促创,提升学生的实践成就感。

(三)支撑平台:工作室空间与资源整合

- 物理空间布局:工作室划分“技艺实训区”(配备传统工具与材料,如刺绣绷架、木雕刻刀、漆料等)、“设计创作区”(配置电脑、绘图板、3D 打印机等现代设计设备)、“文化展示区”(陈列大师作品、传统工艺史料),形成“传统技艺 + 现代设计”的一体化空间。

- 资源整合机制:与当地非遗保护中心、工艺美术协会、文创企业建立合作,引入原材料供应渠道(如刺绣用丝线、陶艺用陶土)、技术支持(如传统工艺数字化扫描)、市场资源(如产品销售渠道),为项目实施提供全链条支撑。

(四)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与多元反馈

打破传统“试卷考核”模式,建立“技艺掌握 + 文化理解 + 创新应用 + 项目成效”的四维评价体系:

- 大师评价:侧重技艺规范性与传统内涵的理解,如刺绣大师对学生针法、配色的评价;

- 教师评价:关注设计思维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如对学生将传统纹样转化为矢量图的评价;

- 企业 / 市场评价:针对应用型项目,以产品转化率、客户满意度为指标,如文创产品的订单量。

二、“工匠工作室”制传承传统技能的实践路径

(一)路径一:以“技艺分层”实现循序渐进的传承

将传统技能按难度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创新层”,匹配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 基础层(第一学期):通过“技法模仿 + 文化认知”,掌握传统技能的基本工具使用和简单技法,如刺绣的“平针绣”、木雕的“浮雕基础”,同时学习相关历史文化(如刺绣对应的地域民俗)。

- 进阶层(第二至三学期):通过“主题创作 + 大师点评”,提升技艺熟练度并理解其文化内涵,如围绕“四季”主题创作剪纸作品,大师指导如何用剪纸语言表达季节特征与寓意。

- 创新层(第四学期及以上):通过“跨界融合 + 项目实战”,将传统技能与现代设计结合,如用传统蜡染工艺设计 T 恤图案、用榫卯结构原理设计文创文具。

(二)路径二:以“文化浸润”促进传统内涵的理解

- 开设“大师讲堂”:每月邀请大师分享技艺传承故事,如木雕大师讲述“如何从自然中获取创作灵感”,让学生理解“天人合一”的传统工艺理念。

- 组织“非遗研学”:带领学生走访非遗产地、老字号作坊,如到景德镇学习制瓷时,深入了解“泥料选择—拉坯—上釉”的完整流程及背后的匠心精神。

- 建立“文化数据库”:由学生整理大师技艺视频、传统纹样图库、工艺史料等,构建数字化资源库,既加深文化理解,又为设计创新提供素材。

(三)路径三:以“现代转化”推动传统技能的创新应用

- 技法改良与材料创新:引导学生在大师指导下,尝试将传统技法应用于新材料,如用刺绣技艺装饰皮革制品、用漆艺技法处理金属表面,拓展传统技能的应用场景。

- 设计思维融合:引入“用户需求分析”“市场调研”等现代设计方法,如在“传统竹编文创设计”中,学生先调研年轻消费者对收纳产品的需求,再与竹编大师合作设计轻量化、模块化的竹编收纳盒。

- 数字技术赋能:利用3D 扫描、AR 等技术,如用3D 扫描将传统木雕纹样转化为数字模型,用于现代产品的激光雕刻;用 AR 技术让静态的剪纸作品呈现动态故事,增强交互性。

三、推动“工匠工作室”制落地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构建“校政行”协同机制

- 争取教育部门将“工匠工作室”纳入技工教育创新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用于工作室建设、大师津贴、材料采购等;

- 与当地文旅局、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建立“大师资源库”,统筹协调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参与教学;

- 行业协会牵头制定“传统技能传承教学标准”,明确各阶段的技艺目标、文化要求和评价标准。

(二)师资建设:完善“大师 + 教师”培养体系

- 实施“大师驻校计划”,通过柔性引进方式,与大师签订长期教学协议,明确教学时长、内容和成果要求;

- 开展校内教师“传统技能提升培训”,每年安排教师到大师工作室跟岗学习,考取相关技艺等级证书,培养“双师型”传统技能教学团队。

(三)资源保障:优化工作室运行条件

- 加大硬件投入,按“技艺实训 + 设计创作 + 文化展示”功能划分工作室空间,配备传统工具与现代设计设备;

- 建立“传统材料供应链”,与非遗产地合作社合作,确保刺绣丝线、木雕木料等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 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与文创企业、旅游景区、电商平台合作,为学生项目提供市场对接渠道。

四、结论与展望

未来,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工匠工作室”制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工作室 + 企业订单”“工作室 + 非遗工坊”等延伸模式,让传统技能传承更贴近产业需求;同时,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虚拟工匠工作室”,通过线上课程、远程指导扩大传承范围,让更多学生感受传统技能的魅力。相信通过持续创新,技工院校将成为传统技能活态传承的重要阵地,培养出一批“懂技艺、通文化、能创新”的新时代设计人才,让优秀传统技能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

作者简介:

1. 董灵伦(1986.07-)女,(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中级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美术设计与制作。

2 张亚茹(1970.11-)女,(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民间工艺,服装服饰。

注:该论文是黑龙江省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课题 : 技工院校弘扬优秀传统技能文化研究(编号JG20240021)科研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