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汉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索

作者

唐清德

湘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汉语作为高校文科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使命。人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怀”与“对文化的认同”,其培育需依托具体的语言实践。现代汉语教学天然具备这一优势。因此,重新审视现代汉语教学的人文维度,探索语言知识与人文素养的融合路径,是新时代语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现状审视:现代汉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知识本位主导,文化解读流于表面

当前多数现代汉语教材以“知识体系”为编排逻辑,如“语音”部分侧重国际音标与发音规范,“词汇”部分强调义项辨析与构词法,“语法”部分聚焦句型结构与语法规则。教师在教学中多围绕“考点”展开,对语言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例如,讲解“家”字时,仅说明其“宀(房屋)+ 豕(猪)”的构字逻辑,却未延伸至“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这种“去文化”的教学导致语言沦为“符号工具”,学生难以从语言学习中获得精神滋养。

(二)实践训练单一,人文浸润路径狭窄

现代汉语的实践教学多集中于“病句修改”“公文写作”“演讲训练”等应用技能训练,对人文性的实践场景设计不足。例如,口语交际训练常以“模拟面试”“辩论赛”为主,关注表达的逻辑性与得体性,却忽视情感共鸣与价值观传递。这种“技能至上”的实践模式,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难以形成对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

二、路径探索:现代汉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的实践策略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基因库”与“密码本”。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现代汉语作为汉民族的语言,其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均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人文素养培育的天然载体。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经典文本深度解码:在语言细节中挖掘文化基因

经典文本是语言与文化的双重载体。现代汉语教学应突破“语法分析”的局限,引导学生从语言细节入手,解码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

1. 文字层:追溯汉字的文化渊源

在“汉字专题”教学中,可采用“字形溯源—本义阐释—文化引申”的教学流程。例如,讲解“孝”字时,先展示甲骨文“孝”(写作“”,上为“老”的简化,下为“子”),说明其“子承老”的造字本义;再结合《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阐释“孝”在儒家伦理中的核心地位;最后联系当代“空巢老人”“代际沟通”等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这种“字形—字义—文化”的递进式解读,使学生从“认识汉字”转向“理解文化”。

2. 词汇层:梳理语义的文化变迁

在“词汇”教学中,可选取具有文化标识意义的词汇(如“家国”“礼义”“和合”),通过“历史演变—当代用法—文化心理”的分析框架,揭示词汇背后的价值变迁。例如,分析“小康”一词时,先追溯其《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原始含义(“安乐”),再梳理其在近代(康有为《大同书》中“小康之世”)与当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语义扩展,最后结合“共同富裕”政策,探讨“小康”从个人理想到国家目标的升华过程。这种“历时—共时”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词汇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

(二)语言实践人文浸润:在真实情境中培育价值认同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运用。现代汉语教学应将人文素养培育融入口语交际、写作、社会实践等真实语言场景,让学生在“用语言”的过程中“悟文化”。

1. 口语交际:在情感共鸣中传递人文温度

口语交际教学可设计“文化对话”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语言交流传递人文关怀。例如,组织“家乡方言故事”分享会:学生用方言讲述家乡的传统习俗(如春节祭祖、端午包粽),并解释方言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如吴语“阿婆”体现亲属称谓的亲昵感,粤语“饮茶”反映饮食文化的仪式感)。在交流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更通过方言这一“文化活化石”,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传承价值。

2. 社会实践:在文化调研中增强责任担当

结合“语言生活调查”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方言保护”“网络用语规范”等社会实践项目。例如,某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组曾带领学生赴湖南湘西调研土家族方言,收集整理了 200 余条方言词汇(如“摆手”指跳舞,“茅古斯”指原始戏剧),并撰写《湘西方言文化保护报告》。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活遗产”;保护方言,本质上是在守护文化的多样性。这种“行走的课堂”,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责任感。

(三)跨学科知识融合:在文化网络中拓展人文视野

现代汉语与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教学可通过“跨学科主题”设计,将语言学习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网络中,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的

人文认知。

1. 语言与历史:在词汇变迁中触摸历史脉络

结合“近代汉语”教学,选取反映历史事件或社会变革的词汇(如“洋务”“维新”“革命”“改革”),引导学生通过词汇演变理解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例如,“洋务”一词的出现(19 世纪 60 年代)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直接相关;“辛亥”作为纪年词(1911 年)的广泛使用,标志着封建帝制的终结。这种“词汇—历史”的关联分析,使学生从语言角度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厚重。

2. 语言与哲学:在语法结构中领悟思维智慧

结合“汉语语法”教学,对比中西方哲学思想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例如,汉语“主谓宾”结构的灵活性(如“我吃饭”“饭我吃”“吃饭我”均可)与道家“道法自然”的思维观相关——强调顺应自然,不刻意追求形式的规整;而西方语言严格的“主谓一致”规则(如“He eats”“They eat”)则与西方哲学“理性分析”的传统一脉相承。这种“语言—哲学”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的精神特质。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教学是语言能力培养与人文素养培育的统一体。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文化的基因与精神的载体。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需突破“工具论”的局限,回归“语言—文化—人”的本质关联。在新时代“文化自信”战略背景下,现代汉语教学的人文维度不仅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教师需以“大语文”视野重构教学理念,让语言课堂成为人文精神的“播种机”与“孵化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索绪尔 . 普通语言学教程 [M]. 高名凯 , 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