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核心素养:新课标下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孙能畅

慈溪市天元初级中学

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2022 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在新课标指导下有效开展劳动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实践思路。

一、核心素养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发展。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密切相关。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标下劳动教育的要求与变化

新课标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劳动教育要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标要求劳动教育要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

与以往相比,新课标下的劳动教育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它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课程地位,规定了各学段的劳动教育内容和要求,强调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同时,新课标还强调要建立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情况。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应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内容,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场域。课程设计要注重层次性和连贯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置适合的劳动任务和项目。

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方法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劳动实践平台,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评价内容应涵盖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等多个方面,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劳动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学校开展的 " 校园农场 " 项目是劳动教育特色项目的典型案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收获全过程,不仅学习了农业知识,培养了劳动技能,还增强了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该项目将劳动教育与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相结合,实现了跨学科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践形式。学校通过建立 " 家长劳动导师 " 制度,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劳动课程设计和实施,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形成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了劳动教育资源,还促进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践是提升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学校在科学课程中引入劳动教育元素,让学生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物理实验装置,既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融合实践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

聚焦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以及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实践,为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探索更多有效的实践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明华 , 李静怡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劳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J]. 教育研究与实践 , 2023, 15(2): 45-52.

[2] 王立新 , 陈思远 . 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J]. 中国教育学刊 , 2024, 36(4): 78-85.

[3] 刘芳芳 , 赵明辉 .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 教育科学 , 2023, 39(3): 112-119.

[4] 孙文博 , 郑雅文 . 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J]. 课程·教材·教法 , 2024, 44(5): 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