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地理课堂“土”味生香

作者

林朋左

福建省惠安山霞中学

引言:

通过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深入研读可知,新时期的地理教学要求地理教学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运用乡土资源,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也在加强他们对家乡热爱之情的基础上,促使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探索热情。

一、深化教材“乡土地理资源”开发挖掘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分析可知,其中蕴含着大量与“乡土资源”有关的知识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挖掘其中相关资的基础上,整合与本地特点有关的知识材料,以为乡土资源支持下的地理教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利用乡土资源展开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应对教材中涉及乡土资源的知识内容进行全面梳理(见表1)。

表1​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与“乡土资源”有关的知识内容概览

备注:《乡土地理——福建省地理》(补充材料

二、数字技术展示“乡土地理资源”内容

信息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教育教学模式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工作中,即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功能,通过图片、视频将相对抽象的乡土资源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降低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的土地资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泉州市特定区域内地理知识的图片资料(见图 1)、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本地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水文特征、土壤类型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上产生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

图1​泉州市地理位置、地貌类型、水文特征

三、布置“乡土地理资源图画”绘制任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工作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情为他们布置与知识要点有关的学习探究任务。促使他们在探索中深化知识理解,在实践中夯实技能掌握,在合作中获得素养发展。

例如,在进行湘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世界的聚落》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为学生呈现“泉州市区景观图(见图2)”和“惠安县山霞镇(见图3)”图片,并以此引出聚落概念,导入新课。然后,再通过课件向学生呈现“世界早期聚落分布图”和“河流沿岸等高线地形图”,促使他们在对图片内容的观察过程中自主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因素,顺势展开该部分知识要点的系统讲解。在课堂教学尾声,教师则可为学生布置合作任务——通过网络资源搜索材料,结合该部分知识内容完成惠安县山霞镇镇地图绘制。在写生完成地图绘制任务后,再组织他们进行互动交流与成果分享。

图 3惠安县山霞镇

四、组织“乡土地理资源”实地考察活动

前文提到,地理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初中地理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工作中,除了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探究任务以外,还可以组织他们开展相应的实地考察活动。如此不仅实现了课堂与课外的有机延伸,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切实锻炼。

例如,在完成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珠江三角区域的外向型经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引出“泛珠三角区域”这一概念,并为学生布置以小组为单位的实地考察任务,即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以及数据分析等方式,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产业分工及与港澳的联动关系。最后针对本地区经济特点制作一份详细的经济推动计划。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阶段的教学重心发生了显著转变。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材和教室限制,全面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初中地理教师利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不仅是对新课改要求的有效践行,也是深化学生知识理解,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因此,作为一名成长在形式的初中地理一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究乡土资源与知识教学的融合策略,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军华.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分析 [J]. 新课程教学( 电子版 ), 2024, (07): 76-78.

[2] 赵丽娟 . 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 [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3, 8 (08): 46-47.

本文系惠安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课题名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泉州市为例》,立项编号:HA1452-04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