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3.0 技术的广西非遗文化数字藏品平台
石江霞 周柏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0
1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ICH)是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壮族“三月三”、侗族大歌和瑶族盘王节等。然而,传统的非遗保护方式主要依赖档案记录和实地展示,缺乏数字化和互动化手段,年轻人群的参与率较低。与此同时,Web3.0 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Web3.0 通过去中心化存储、NFT 唯一标识、数据可追溯性及用户数据主权等特点,能够为非遗保护、数字传播和创意开发提供系统化支持。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 Web3.0 的广西非遗文化数字藏品平台,旨在解决当前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不足,如保护力度弱、传播范围狭窄及价值转化困难等问题。
2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技术驱动
2.1 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族与地域文化信息。然而,传统的非遗保护方式受制于时间、空间、资金等多重因素,往往存在传播范围有限、数据缺乏统一标准、保护效率低等问题。
近年来,基于数字技术的非遗保护方法逐渐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研究重点。《国家“十四五”文化数字化战略》明确提出,要推动非遗资源数字化、智能化和平台化,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播效率。在这一背景下,Web3.0、AIGC、NFT、VR 等技术为非遗数字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为构建高可信度、高互动性和高价值的数字文化平台提供了坚实基础。
2.2 Web3.0 技术及其在数字藏品中的应用
Web3.0 基于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存储、智能合约和数字身份体系,为数字资产确权和可信流通提供了技术保障。以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依托,数据的传输方式从“点—中心化服务器—点”进化到更具隐秘性、高效性的“点—点”,互联网正逐渐步入Web3.0 时代 [1]。
2.2.1 链上确权与数据可信性保障
传统数字资源管理方式面临版权模糊、盗版泛滥和内容篡改等问题,而 Web3.0 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字资产的链上确权和不可篡改性。
在数字藏品平台中,每件藏品在生成时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哈希值,该哈希值与藏品的元数据绑定后写入区块链,形成独立的数字身份。由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性,所有上链数据在记录后无法被篡改或伪造,从而有效解决了数字藏品在版权保护与真实性验证方面的痛点。此外,借助智能合约,平台可以自动化完成数字藏品的确权、溯源和交易结算,显著提升管理效率。
广西非遗数字藏品平台基于联盟链,为每件非遗数字资产生成链上确权标识,确保其独一无二,并支持溯源查询与历史验证。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数据的可信度,也为用户和机构建立了透明的数字资产信任体系。
2.2.2 NFT 赋能与资产价值流通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是 Web3.0 的重要技术之一,为数字藏品赋予了唯一性、稀缺性和可交易性。与同质化代币(如比特币)不同,每个 NFT 代表一件独特的数字资产,其所有权、创作信息和交易记录均被永久存储在区块链上,从而实现数字资产的价值固化与可追溯管理。
NFT 数据存储是 NFT 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个高效、安全且可扩展的数据存储方案是确保数字馆藏平台运行的关键。NFT 类数据构成:元数据和实际内容数据(如文档、图像、视频、音频等)。元数据包含有关 NFT 的基本信息 描 如作者信息、创建时间、借阅记录等),对于验证其真实性、理解其内容以及展示其价值至关重要。元数据采用区块链技术中的链上存储,以确保数据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 [2]。
在广西非遗数字藏品平台中,NFT 技术的应用不仅为每件非遗作品分配唯一的链上身份,还将相关的创作背景、版权信息、历史交易等元数据写入智能合约。 字藏 在初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均具有可验证的流通价值,推动文化资源从“数字化保护” 管 转型。例如,壮族绣球、瑶族银饰等非遗元素通过NFT 铸造为数字藏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拓展了文化资产的商业化应用空间。
2.2.3 跨平台兼容与多生态数据互通
在广西非遗数字藏品平台中,平台利用跨链协议实现了联盟链与公有链的兼容,使数字藏品既能在内部平台中展示和交易,也能扩展到国际主流NFT 市场,实现更广泛的价值传播。
Web3.0 的开放性和可组合性使平台能够与多方合作,包括文旅平台、博物馆、文化机构、区块链资产交易所等,通过 API 接口与智能合约,实现数字藏品资源在不同应用场景间的高效共享。例如,当用户在虚拟博物馆中查看数字藏品时,可一键跳转至二级交易市场完成购买或转让,这种资源与应用的无缝对接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与平台黏性。
2.3 AIGC 技术与数字创作革新
2.3.1 AIGC 的技术原理
AIGC 依托深度学习与大模型训练,构建了多模态生成框架, 能够同时处理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类型数据。其核心技术包括三方面 语料和多媒体数据的学习,实现跨模态内容的理解与生成;二 是生成模型算法 生成对抗网络(GAN)和变分自编码器(VAE)等方法,生成高保 的图像、 人机协作优化,通过结合用户交互反馈,不断改进生成结果,实现“AI 智能创作 + 的高效协作模式。该技术体系显著降低了创作门槛和成本,为数字内容的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3.2 AIGC 在数字藏品平台中的应用
在广西非遗数字藏品平台中 泛应用于数字化创 内容融合和个性化设计等环节。平台利用AIGC 结合壮锦、瑶族银饰 效等多样化艺术设计;同时,整合文本、图像、音频、视频 说音频及虚拟展示短片,显著提升内容完整性与传播 的每一个细节,而且不受磁带老化、磨损等因素 的细节捕捉和高保真度对于 AIGC 驱动的数字 元素,确保数字藏品在传承与传播中保持原貌 偏好进行个性化定制,形成“平台—创作者—用户”的共创 高效生
2.4 VR/AR 沉浸式交互与虚拟展示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是一种模拟现实环境的计算机生成技术,它通过创建一个三维的、交互式的、沉浸式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使用户能够“置身”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中 [4]。在数字藏品平台中,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通过 WebXR 等标准,用户可以进入三维虚拟空间浏览数字藏品、观看非遗技艺演示并参与互动。
平台通过搭建沉浸式虚拟展馆,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参观”广西非遗资源。同时,利用 AR 技术,用户可通过手机或AR 眼镜扫描实物或二维码,实时获取数字藏品的背景信息与互动功能。
3 平台设计与实施
3.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基于 Web3.0 与 AIGC 技术的广西非遗数字藏品平台,旨在实现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可信确权、沉浸式传播与产业化应用。平台整体架构采用 “多层融合 + 模块化设计” 的方式,主要包括四大核心层次:数据存证与区块链确权层通过联盟链为每件藏品生成唯一哈希值,并结合智能合约实现确权、溯源与交易结算;数字内容生成与管理层利用 AIGC 技术完成图像、三维建模、文案及虚拟场景等多模态创作,并引入数字版权管理(DRM)确保内容安全;交互体验与多终端展示层结合 WebXR 与 VR 技术搭建沉浸式虚拟展馆,支持移动端、Web 端及AR 设备的跨平台访问;应用与服务层实现NFT 数字藏品发行、跨平台分享、二级市场交易与积分激励,同时开放API 接口,支持与文旅平台、博物馆及教育场景的深度对接。
3.2 技术方法设计
广西非遗数字藏品平台融合 Web3.0、AIGC 与 NFT 等核心技术,构建了一个 数据可信、创作高效、体验沉浸、传播广泛的整体解决方案:在区块链与 NFT 方面,平台采用联盟链架构实现高并发数字藏品的生成、确权与存储,为每件藏品分配唯一NFT 标识,结合智能合约完成发布、转让和交易;在 AIGC 创作中,基于壮族、瑶族等多民族非遗数据训练大模型,实现图像、文案、语音及三维场景的多模态自动生成,并提供创意编辑器支持用户二次创作;在沉浸式交互上,平台利用VR/AR 技术构建虚拟展馆,支持用户“漫游”非遗场景、扫码获取藏品信息,并实现多用户实时互动;在数据安全层面,引入 ECC 与国密 SM2 等多重加密机制,结合权限管理保障用户隐私与数字资产安全。
3.3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广西非遗数字藏品平台采用模块化架构,将功能划分为六大协同子系统:非遗资源管理模块负责高精度数据采集、标注和标准化存储,支持多格式资源导入。
AIGC 数字创作模块提供图像生成、三维建模、文案创作等多功能接口,提高数字藏品生产效率;数字藏品管理与发行模块支持NFT 铸造、批量上链、二级市场交易及链上资产追踪;用户交互与沉浸式展示模块通过VR/AR 虚拟展馆、个性化推荐和多用户实时互动提升用户体验;数据安全与合规模块集成版权加密、身份验证和合规监管功能,保障数字资产安全;平台开放接口模块提供API,支持博物馆、文旅机构等第三方系统接入,
实现资源互联与共享。
4 创新点与创业成效
广西非遗数字藏品平台采用了多项前沿技术,解决了传统非遗数字化在确权、创作、传播、交易等环节中的瓶颈问。
4.1 Web3.0 与 NFT 深度融合
平台依托联盟链与智能合约实现数字藏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为每件非遗数字藏品分配唯一哈希值完成链上确权,确保资产防篡改、可溯源;借助智能合约实现铸造、转让、交易及收益分配的自动化管理,提升效率与透明度;同时支持跨平台兼容,实现多终端、多生态间的数据互通,保障数字资产在多个文旅平台的安全共享与高效流通。
4.2 AIGC 驱动的内容创作
平台依托大模型驱动的 AIGC 技术,实现数字藏品内容的高效、智能生成:通过 AIGC 快速完成图像、三维建模、文案及交互场景的创作;基于广西非遗图像、音视频及文献数据训练文化语义模型,确保内容在风格与语义上的高度还原;并融合文本、语音、图像等多模态生成能力,打造多维度、沉浸式的数字内容生态,显著提升用户体验与文化传播效果。
4.3 VR/AR 沉浸式交互技术
平台基于 WebXR 标准搭建虚拟展馆,用户可“漫游”广西非遗场景,进行近乎实景的沉浸式观展。通过AR 技术扫描二维码或实物,用户可快速查看非遗数字藏品的详细资料、音视频演示和历史背景。多用户实时交互,支持多人进入同一虚拟空间进行体验、交流与交易。
4.4 模式创新
平台提出了“数字藏品 + 非遗 + 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在资源整合、用户交互、商业运营等方面实现突破。通过数字资产化运营、多终 源的多维度价值提升。在数字资产化方面,将广西非遗文化元素 字身份,实现资产化管理,既提高了非遗资源的市场价值, 多场景应用中,支持移动端浏览、收藏和交易数字藏品,提供 实现高效内容传播,从而显著提升数字资源的触达率与用 馆等机构合作,形成“数字藏品文旅体验 + 实物衍生” 模式, 系统,打造非遗主题的数字化文旅路线,拓展文化资产的商业价值与产业应用空间。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针对广西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需求,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 Web3.0 的非遗数字藏品平台。平台结合区块链、NFT、AIGC 和 VR 等技术,构建了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与确权机制,并为非遗资源的存证、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该平 台在解决传统非遗数字化过程中确权不足、创作效率低、传播受限等问题的同时,通过 AIGC 技术提升了内容创作效率,利用 VR 技术增强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推动了文化资源的跨终端展示。通过实际应用和系统测试,平台在用户体验、传播效率、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为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来小鹏 , 郭子訸 .Web3.0 时代个人金融数据“自决”规则的重构 [J].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3(05):78-90.DOI:10.16152/j.cnki.xdxbsk.2023-05-008.
[2]滕思琦 . 基于 NFT 技术构建的图书馆数字馆藏平台研究 [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5,(07):39-46+53.
[3]李晓慧 .AIGC 技术赋能黑龙江省非遗数字藏品产业化升级路径研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08):28-30.DOI:10.16227/j.cnki.tycs.2024.0468.
[4]尤丽娜 , 周诗涵 , 周荣庭 .“AIGC+”: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产机制研究 [J]. 出版科学 ,2024,32(03):32-41.DOI:10.13363/j.publishingjournal.20240624.014.
基金项目: 2024 年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于Web3.0 的广西非遗文化数字藏品平台”(项目编号:S202410595391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