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弘扬传统文化 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

李翠姣

祁东县玉合街道中心学校 421600

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根源,内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智慧以及道德准则。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学生丰厚的文化素养、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新的时代环境之下,语文教师应当对自身在文化传承领域所发挥的独特效用予以充分认知,自觉地挑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担,积极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当中去感悟中华文化之精妙,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意识。

一、整合教材资源,深化经典文本教学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引导学生感悟文化精髓。教学时要注重文本细读,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领悟文章意蕴,体会中华文化魅力 [1]。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取舍,化整为零,突出重点。

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的诗歌《黄河颂》为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全诗的结构布局,理清“由景而情、由情而理”的写作脉络。接着,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吟诵,特别是“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等关键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河的深厚情感,体会作品歌颂黄河、赞美祖国的主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等生动形象的比喻,感受诗歌气势磅礴的艺术魅力。通过精读细品,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优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感受到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融合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本,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体验。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等资源有机融入课堂,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学习氛围[2]。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把握技术与教学的度,做到恰如其分,避免喧宾夺主,偏离教学主旨。

在教学统编版九年级上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景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大雪覆盖下的北国美景图片,如白雪皑皑的长城、冰天雪地的松林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中描绘的北国风光之雄奇瑰丽。在讲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教师还可以选取几幅春雪图,引导学生体会阳光照耀下雪景的别样美感,感悟词人借景抒怀、睹物思人的深挚情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静态的文字描述变得立体生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加深了他们对这一经典篇目的理解和情感认同,提升了传统文化教学的效果。

三、强化实践活动,促进文化传承

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难免肤浅。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感知、去体验。学校可依托节假日等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

就拿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来说,教师可以组织以“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了解莲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体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格。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进盛开着荷花的园林,在朗读《爱莲说》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荷叶的形态、颜色、气味等,感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等文中对荷花细致入微的描写,学生还可以动手采莲蓬、嗅莲香、尝莲子,在多感官体验中对莲文化有更直观的感受。这种在情境中学习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语

处于全新的历史阶段,语文教育承载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稳固文化自信的关键职责。初中语文教师需凭借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将教材具备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创新,打造“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培育下顺利成长,成长为能够承担起民族复兴重大责任的当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柯丽萍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策略与实践 [J]. 华夏教师 ,2025,(S1):69-71.

[2] 王进明 , 申红 . 新课标视域下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解析 [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3,37(04):104-107.

[3] 白阿如娜 . 初中语文文化自信素养教育教学研究 [D].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