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和措施
彭红梅
衡阳县融媒体中心 421200
引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传统广播电视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广播电视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从单一平台向全媒体矩阵的转型,这一变革不仅重塑了内容生产与分发模式,也对技术维护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以设备为中心的维护模式已难以适应融媒体环境下复杂的技术架构与业务需求,技术维护工作正从从“单点保障”向“全链路协同”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提升维护效能,成为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关键点[1]。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新特点
(一) 技术架构的复杂性显著提升
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系统已从单一的信号传输链路演变为涵盖内容生产、多平台分发、用户互动的复合型技术体系。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央视频”客户端,整合了 4K/8K 超高清制播、5G 传输、AI剪辑等技术,其技术架构涉及 IP 化制播系统、云计算平台、CDN 加速网络等多个模块,这种技术融合导致系统间耦合度增强,单一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维护人员的跨领域知识储备与故障排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
(二)实时性与稳定性要求空前严格
融媒体业务强调“全时在线”与“秒级响应”,技术系统需支持 7×24 小时不间断运行。以2023 年杭州亚运会转播为例,赛事信号通过5G 网络实时传输至全球 160 个国家和地区,任何技术中断都将造成重大影响。此外,用户对互动功能(如弹幕、投票)的依赖,要求系统具备毫秒级延迟控制能力,对维护工作的预见性与精准性提出挑战。
(三) 网络安全威胁呈指数级增长
融媒体平台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2022 年某省级卫视曾遭遇DDoS 攻击,导致其 APP 服务瘫痪 3 小时。攻击手段从传统的端口扫描升级为利用 AI 算法的自动化渗透,维护团队需构建“云 - 管 - 端”一体化防护体系,并具备快速响应零日漏洞的能力 [3]。
(四)人才技能需求向复合型转型
传统维护人员多专注于广电专用设备(如发射机、调音台),而融媒体时代需掌握 IP 网络、虚拟化技术、数据分析等多学科知识。例如,某广电集团要求维护人员同时具备CCNP 网络认证与 Pyhon 编程能力,以适应SDN(软件定义网络)架构的运维需求 [4]。
二、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优化措施
(一) 构建智能化维护体系
智能化维护已成为广播电视技术保障的核心趋势,其核心在于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精准感知与主动干预。AI 预测性维护通过部署高精度传感器网络与机器学习算法,实时采集设备温度、电压、频谱等关键参数,建立故障预测模型,部分广电总台的成功实践表明,该技术使发射机故障预警准确率跃升至 92% ,极大减少了突发停播风险。数字孪生技术则通过构建设备或系统的虚拟镜像模型,在数字空间中进行故障场景模拟与恢复预案推演,应用此技术后,故障平均恢复时间显著缩短,应急响应效率大幅提升。此外,自动化巡检工具(如基于 RPA 的系统)替代人工完成日志自动分析、配置批量备份、性能数据抓取等高度重复性工作,释放了技术人力,提高了日常维护的规范性与及时性。
(二)强化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面对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建立多层次、动态化的防护体系,纵深防御体系采用“边界防护 + 内部监测 + 行为审计”三层架构,实现纵深阻击,某广电引入下一代防火墙(NGFW)与威胁情报平台(TIP)联动机制,精准识别并拦截恶意流量,拦截率高达 99.6% 。零信任安全模型彻底摒弃传统“内网即安全”的过时理念,对每一次访问请求(无论内外来源)均执行严格的身份认证与动态授权。央视网部署该模型后,有效将 API 接口的潜在攻击暴露面减少了 75% 。红蓝对抗演练是检验防御有效性的关键手段,坚持每两月组织一次实战化攻防演练,通过模拟真实攻击持续发现并修补漏洞,将高危漏洞的平均修复周期压缩至 48 小时以内,显著提升了整体防御韧性。
(三)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构建“双轨制”培训体系,将理论学习与技术认证同项目实践紧密结合,要求维护人员每年完成不低于 40 学时的在线专业课程学习,并主导或深度参与至少1 项技术创新或优化课题,确保知识持续更新与能力转化。设立“专家工作室”制度,由资深技术专家领衔,聚焦行业前沿技术与疑难杂症攻关。央视技术管理中心的“超高清制播工作室”便是典范,其成果直接转化为多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标准。建立常态化“技能竞赛”
机制,通过省级乃至国家级竞赛平台选拔与激励人才。2023 年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能手竞赛数据显示, 85% 的获奖者均来自一线维护岗位,充分证明竞赛对激发基层技术人员潜能、促进经验交流的巨大价值。
(四)制定标准化维护流程
引入“ISO 55000 资产管理”国际标准,对设备设施实施覆盖规划、采购、安装、运行、维护直至报废处置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与风险可控。推进“应急预案数字化”,开发三维可视化应急指挥系统,集成预案库、资源图、通讯调度等功能,在重大播出事故或突发事件中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高效协同指挥与处置。构建“维护知识图谱”,系统性地整合历史故障案例、专家经验、解决方案手册,并应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提供智能检索与关联分析,使隐性知识显性化、结构化,成为维护人员快速诊断和解决问题的强大智库,极大提升排障效率与准确性。
(五)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落地
积极拥抱前沿技术,应用“ 5G+ 边缘计算”(MEC),在大型活动转播、外场制作等场景就近部署边缘节点,实现超高清信号的本地化处理与低延时传输,有效解决回传带宽压力与信号延迟问题。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与内容安全领域的应用,利用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构建从内容生产、分发到终端呈现的全程可信溯源机制,为日益复杂的数字资产环境提供安全保障。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技术”,如在数据中心引入先进的液冷散热解决方案替代传统风冷,结合基于 AI 的智能电源管理系统动态优化能耗,显著降低 PUE 值(电源使用效率)与长期运维成本。实践表明,此类技术应用可实现单位能耗降低 20% 以上,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技术变革,倒逼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向智能、精细、安全化方向演进,维护团队需持续深化技术创新,构建闭环管理体系,同时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以适应全媒体传播格局下的新挑战,确保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的技术底座稳固可靠,为媒体融合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陈浩 .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和措施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2024, 21 (12): 37-39.
[2] 鲁心宇 . 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点及应对措施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2024, 21 (11): 28-30.
[3] 孙策 . 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的特征及有效措施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2024, 21 (03): 62-64.
[4] 黎美群 . 新时期广播电视技术与维护工作特点分析 [J]. 中国高新科技 , 2022, (09): 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