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城市更新的道路基础设施更新评价体系
史长城
41272419820706871X
引言
城市更新是对城市中老化、低效的空间与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城市发展新需求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增长、交通方式变革及生态理念深化,传统道路基础设施在功能、生态、社会适配性等方面逐渐显现不足,亟需通过更新改造实现提质增效。
一、构建道路基础设施更新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1 引导更新方向与城市目标一致
城市更新的核心是实现 “以人为本” 的空间优化,道路基础设施更新需与这一目标协同。评价体系通过明确核心指标,可引导更新项目从单纯的 “路面翻新” 转向功能完善、生态友好、服务民生的综合升级,避免盲目追求工程规模或短期效益,确保更新方向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相契合。
1.2 保障更新过程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道路基础设施更新涉及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多个环节,且与周边建筑、管线、景观等存在复杂关联。评价体系可对各环节进行全过程把控,从前期方案合理性到后期运营效果进行系统评估,减少因考虑不周导致的返工或功能缺陷,提高更新项目的科学性与效率。
1.3 提升更新项目的综合效益
道路基础设施更新不仅要满足交通需求,还需兼顾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效益。评价体系通过多维度指标设置,可全面衡量更新项目在缓解交通压力、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区域活力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更新项目从 “单一功能” 向 “综合效益最大化” 转变。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目标导向原则
评价体系需紧扣城市更新的核心目标,如提升交通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居民幸福感等,确保评价指标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呼应。在历史文化街区的道路更新中,评价指标应侧重对历史风貌保护、慢行交通优先等目标的体现。
2.2 系统性原则
道路基础设施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评价体系需涵盖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全流程,涉及功能、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维度,避免因单一指标评价导致的片面性。
2.3 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简洁明确、易于量化或定性描述,数据来源应具备可获得性,便于实际应用中进行评估操作。“慢行交通设施覆盖率”“路面平整度” 等指标可通过现场调研或日常监测获取数据。
2.4 动态适应性原则
城市更新是一个动态过程,道路基础设施的功能需求会随城市发展而变化。评价体系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区域特征调整指标权重或内容,确保评价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三、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
3.1 功能适配性指标
功能适配性是衡量道路基础设施能否满足城市交通与空间功能需求的核心指标,包括:交通效率:涵盖道路通行能力(与区域交通需求的匹配度)、交叉口延误状况、公共交通衔接便捷性(如公交站点覆盖率、换乘距离)等,反映道路对各类交通方式的支撑能力。空间整合度:包括道路与周边用地功能的匹配性(如商业区道路的商业服务设施接入便捷性)、路网连通性(支路网密度、微循环系统完善度)、静态交通配套(停车位数量与分布合理性)等,体现道路对城市空间的串联作用。设施完备性:涉及道路附属设施的完善程度,如照明系统覆盖率、交通标志标线清晰度、无障碍设施健全性(盲道连续性、坡道设置合理性)等,保障道路的安全与便捷使用。
3.2 生态兼容性指标
生态兼容性指标聚焦道路基础设施更新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动 “绿色更新” 理念落地:生态影响控制:包括施工期间扬尘与噪声控制措施落实情况、植被保护率(对原有树木的保留与移植成活率)、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等,减少更新过程对周边生态的破坏。绿色技术应用:涵盖透水铺装使用率(减少地表径流)、节能照明占比(如 LED 灯具使用比例)、生态边坡防护(如植草沟、网格绿化)等,衡量更新项目的生态友好程度。环境改善效果:如道路绿化覆盖率(行道树、中央分隔带绿化)、噪声衰减效果(隔声屏障设置有效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完善性等,评估更新后对区域微环境的优化作用。
3.3 社会协同性指标
社会协同性指标着眼于路网更新对公众生活和基层社会的影响,回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理念:公众参与度:更新方案的公开程度、征询公众意见和居民诉求的充分性和及时性、利益相关者协商的有效度等方面,反映更新过程的公平性和参与性;生活品质改善:居民出行满意率、慢行空间的步行体验感受、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净增量等,反映更新对居民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于历史风貌街区或特色风貌区域,有传统街道街巷尺度的保留程度、传统铺地材料的再利用程度、地域文化要素的再运用程度等,反映更新项目对城市历史记忆的延续。
3.4 经济合理性指标
经济合理性指标反映了道路更新的投资收益及可持续水平:工程费用,工程费用与工程概预算差值比率、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的建造成本和后续更新、保养成本的成本投入,及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指标是否控制良好,以此判断更新项目的性价比,经济效益;收益回报,道路更新后片区土地价值提高率、商圈活跃度提高率和人出行成本减少率等,衡量更新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长效运维,主要指路途可持续长效运行,建立养护管理机制、定期维护方案和路线维护方案以及设施、系统等的使用寿命,评估更新设施和系统的服务功能的稳定性,确保长效运行为更新成果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四、评价流程与应用路径
4.1 评价流程
明确评估目标与评估对象,结合城市更新规划,明确道路更新工程的类型,确定评估空间范围及时间窗口。指标数据收集,以现场调研、部门协同、公众访问等方式,获取道路更新各指标数据。指标量化和赋权,将定性指标划分为若干级,定量指标标准化处理。综合评价及分析,根据道路各指标不同权重进行加权或模糊加权求和运算得到综合评价得分,分析各指标达标率和弱项指标,提出改进建议措施。
4.2 应用路径
竣工前的方案比选,在道路设施更新方案规划设计阶段,根据评价体系对多个方案进行比选,优选出最佳方案,防止决策的盲目性。过程中的过程控制,根据评价体系的施工指标对施工阶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进行调整。例如,扬尘控制不满足要求,要求施工单位增加洒水频率或设置围挡等。投产后的效果评估,更新项目的完成后,根据评价体系评估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距离,对今后的养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结论
用于指导城市更新的道路基础设施更新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保障更新项目的科学化、合理化、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具备功能匹配性、生态适应性、社会互动性、经济相容性的城市更新道路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并采取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路径,有助于城市更新道路基础设施与城市有机地融合,达到改善交通、生态和社会发展的整合效果。
参考文献
[1] 翁梓航 , 杜豫川 , 刘浩 , 等 . 面向城市更新的道路基础设施更新评价体系[J]. 公路 ,2025,70(07):232-242.
[2] 汤朔宁 , 张铭 , 余少乐 , 等 . 面向城市更新的全过程数字孪生成套技术研究 [J]. 世界建筑 ,2025,(06):37-42.DOI:10.16414/j.wa.2025.06.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