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对策
马晓娟
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盖湿地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 内蒙古 026300
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与掠夺,严重威胁了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我国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国家,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关注的核心议题。为了维护生物多样性,必须通过环境保护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不仅要注重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还应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促进资源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需通过构建适宜野生动植物生长的特殊环境进行保护,并建立自然保护区,以管理促进生态优化。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要求,为提升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有效性,必须对当前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并明确存在的建设管理问题。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完善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差异,导致了自然保护区规模及野生动植物数量的差异,进而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方向与成效。我国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等级,规模各异。尽管我国在社会发展背景下认识到自然保护区建立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了相关建设与保护工作,但分析现状可见,由于管理思路、经验、方法的局限,管理工作仍存在若干问题。1)自然保护区建设旨在维护生态平衡,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通过保持生态系统稳定以维持生物多样性。然而,尽管我国自然保护区规模持续扩大,保护效益却未见显著增长,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依然严峻。2)我国自然保护区分布不均、规模差异显著,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影响了相关工作的落实与完善。保护效益不足不仅影响了保护区建立的效果,也影响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效性。3)我国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但保护系统配置不平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过多,而其他级别保护区数量有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地区性保护区的有效性,人口密集区保护区较少,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4)在自然保护区建立过程中,保护区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影响了保护区的建立与发展。居民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影响了保护区的顺利建立与稳定发展。
2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立措施
在当前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之间矛盾凸显的背景下,社会建设仍需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议题。通过维护生态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进而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自然保护区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效益不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推进,应关注以下三个关键点以确保工作成效。
2.1 注重保护效益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旨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并构建优良的生态环境。因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不仅要实现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还应从实际工作内容出发,探索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的策略。在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过程中,涉及众多工作内容,为确保活动的开展与生态系统保持和谐统一,必须在思想上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行动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以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既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又保障其社会效益。目前,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资金短缺的挑战,相关部门需增加资金投入,确保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尽管可以通过开展商业活动来发挥生态保护区的经济潜力,但在开发过程中,相关单位必须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坚决防止因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生态环境。为深入分析和研究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效果,相关单位应通过评估保护效益评估体系的构建效果,采用细化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效进行评估。这不仅能够直观展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有效性,还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建设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实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的管理模式,确保自然保护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2 完善管理体系
在自然保护区建立过程中,管理体系作为指导管理工作开展与落实的重要支撑性、指导性文件,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理工作要强调从制度角度出发,通过完善管理体系的方法切实指导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同时,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展作为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内容,其工作的推进要有严格的工作落实方针政策。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的构建工作,不能只考虑综合性、系统性的问题,要针对地方特色制定管理细则。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要从管理角度出发,制定可以提高管理工作开展建设有效性的具体方案,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作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方向,动植物保护工作要遵守相应管理细则、管理要求及规章制度,既从宏观角度明确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方向,同时也要注意细节,明确野生动植物管理保护工作的具体措施。当前,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同时要依靠在保护区开展活动拓宽经济来源的问题也使得自然保护区面临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当前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背景下,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要从综合性、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在协调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充分考量多种条件、从不同的角度来提高管理体制合理性。面对当前人类活动频繁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相关部门要针对性地考虑解决措施,以特殊地区针对性管理的方式提高管理有效性。在考虑地区多方面影响因素基础上,针对性地开展管理,缓解外部因素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为了通过构建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地区在组织经济活动发挥经济效益时,应从管理制度构建角度出发,确保生态多样性不受经济活动影响,通过人类活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来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有效性。
2.3 构建和谐关系
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可能会与周边居民产生矛盾。而为了更好地协调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开展要通过与当地居民沟通协调,通过落实生态补偿工作,确保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同时,可以通过聘请居民协助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方法实现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与自然保护环境建设工作之间的和谐统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大多集中在边远落后地区,而该部分地区经济条件有限,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严重影响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工作。因此,面对自然保护区居民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相关单位要重视当地居民与自然保护区建立之间的利益冲突,通过聘请当地居民参与工作、开展意识教育、组织宣传工作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当地人民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支持,同时也可以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有效性。3 结语自然保护区与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工作的开展要分析当前的环境现状,面对自然保护区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多个问题,相关部门要通过注重保护效益、完善管理体系、构建和谐关系等具体的措施开展管理建设工作,保障管理质量,从而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人类与生态系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