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维修中建设单位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
沈中伟
四川泸州市古蔺县 510184198612143678
引言
道路作为交通运输的关键基础设施,其状况直接关乎交通效率与安全。随着交通量增长和使用年限增加,道路病害频发,维修工作至关重要。建设单位在道路维修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对项目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影响着维修工程的成败。
一、道路维修中建设单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1.1 保障维修工程质量达标
建设单位把控着道路维修工程的整体方向,从选择优质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到对各环节质量监督,都起着关键作用。通过严格的质量管控,确保使用合格材料、先进工艺,使维修后的道路在强度、平整度、耐久性等方面达到设计要求,保障行车安全与舒适。在沥青路面维修中,建设单位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控制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摊铺厚度和碾压次数,可有效避免路面早期出现裂缝、推移等病害,让维修后的道路能稳定承载车辆荷载,为市民提供安全的出行保障。
1.2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合理的质量管理能避免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和资源浪费。建设单位通过科学规划、精准预算和严格成本控制,确保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合理分配与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1.3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道路是公共产品,其维修质量直接影响公众出行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单位保障维修质量,可减少道路病害对交通的阻碍,降低交通事故风险,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像城市主干道维修后,平整的路面能缩短车辆通行时间,提高物流效率,促进区域经济交流。
二、当前道路维修中建设单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前期规划阶段
勘察设计深度不足,部分建设单位为赶工期,对道路病害勘察不细致,收集的地质、交通流量等基础资料不全面。导致设计方案针对性差,无法有效解决道路实际问题,如对道路基层病害估计不足,维修后短期内再次出现沉陷等问题。招投标管理不规范,招投标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如设置不合理门槛排斥潜在优秀企业,或评标标准不科学,过于侧重报价而忽视企业实力和过往业绩。
2.2 施工阶段
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建设单位虽设立监管部门,但部分缺乏明确职责分工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监管人员对施工质量检查流于形式,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违规行为,如对材料进场检验不严格,让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参建各方协调沟通不畅,建设单位在施工中未能有效协调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各方信息交流不及时,对工程变更、技术难题处理不及时,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
2.3 验收阶段
验收标准执行不严格,部分建设单位在验收时未严格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对一些质量指标放宽要求。如路面平整度、压实度等指标未达到规定标准,仍予以验收通过,给道路后期使用埋下隐患。质量问题整改落实不到位,验收发现质量问题后,建设单位对整改工作跟踪不力,施工单位整改不彻底或拖延整改。
三、道路维修中建设单位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3.1 强化前期规划阶段管理
深入开展勘察设计工作,建设单位组织专业勘察团队,全面细致地对道路病害、地质条件、交通流量等进行勘察。要求设计单位根据勘察结果,制定多套设计方案并进行比选,确保方案科学合理、经济可行且针对性强。设计过程中,建设单位加强与设计单位沟通,及时反馈意见,优化设计细节。规范招投标流程,建立健全招投标制度,明确合理的招标条件,吸引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参与投标。制定科学的评标标准,综合考量企业资质、业绩、技术方案、报价等因素,防止低价中标导致的质量问题。
3.2 加强施工阶段质量管控
健全质量监督体系,由建设单位设立独立的、有权威的质量监督机构,明确其岗位质量监管职责,确定工作流程,制定详细的质量监督检查计划和标准。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抽查。运用信息化手段,比如可以建立一个质量监管的系统,在上面可以实时检查施工质量状况,以及时发现、预警质量问题。参建方协商沟通,建设单位定期召开工程例会,督促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沟通工程进展情况、质量问题及解决办法。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便于各方的信息沟通,对于工程的工程变更,要严格按照程序办理。参建方对变更内容都要及时了解并执行。认真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要求施工单位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措施,质量保证措施,经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验收、建设单位批复同意后可以实施。
3.3 优化验收阶段质量管理
严格验收,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验收人员对相关验收标准及规范进行学习,确定验收程序及验收方法。验收中,按相关规范要求对道路中各项质量要求进行实测实量及确定,验收结果要真实可靠,对验收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工程绝不予以验收通过。加强质量问题整改落实跟踪,出现质量问题时,建设单位及时下达书面整改通知,对整改要求和时限提出明确要求,并建立整改台账,跟踪相关整改落实情况,定期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复查。对整改落实效果不明显的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使其真正认识到质量问题带来的严重性。
3.4 引入信息化技术提升管理效率
搭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单位搭建能够包含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及时了解项目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内容,从而实现对项目的动态化管理,也能够将各参与方上传资料信息或者进行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及各参与方的协同工作效率。借助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决策,将道路维修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数据以及各个项目阶段的具体数据收集和录入,并借助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取相关规律和问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质量风险相关问题进行预测和评估,从而为建设单位更好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进行道路病害预测,提前预估未来一定时间内会发生怎样的病害状况,从而优化相关的道路维修设计方案。
3.5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
提升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能力,定期组织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参加质量方面的管理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标准,并鼓励其参加行业间的交流活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思想;提升参建单位人员能力,要求参与工程建设的施工、监理单位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并进行资格审查,对参与工程施工、监理工作的人员进行质量方面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责任心与工作态度;针对违规操作或不称职人员,要求参建单位及时调整。
结论
道路维修中建设单位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是保障道路维修质量的核心环节。通过强化前期规划、施工阶段、验收阶段的质量管理,引入信息化技术,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等优化策略,可有效解决当前建设单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道路维修工程质量,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为公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建设单位应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推动道路维修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玉祝 . 道路维修中建设单位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15):112-114.DOI:10.20080/j.cnki.ISSN1671-3362.2025.15.039.
[2] 黄志斌 . 建设单位在市政道路维修工程中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J]. 科技风 ,2021,(01):119-120.DOI:10.19392/j.cnki.1671-7341.2021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