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机电安装工程模块化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罗小华
510502197211132532
引言
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以其工业化生产、集约化施工的特点,成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机电安装工程作为建筑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安全性能。传统机电安装工程多采用现场分散加工、零散组装的模式,存在施工周期长、现场作业量大、质量波动大等问题,已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对高效、精准施工的需求。
一、装配式机电安装工程模块化施工工艺特点与现状
1.1 模块化施工工艺特点
装配式机电安装工程模块化施工具有显著的工业化特征,其核心是 “模块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在模块化设计阶段,需结合建筑功能需求和空间布局,将机电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功能独立、尺寸规范的模块,如空调机房模块、管道井模块、电缆桥架模块等。每个模块包含管道、阀门、支架、设备等组件,通过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参数化设计,确保模块之间的接口匹配和空间协调。装配化施工阶段主要包括模块运输、现场吊装、接口连接和系统调试。模块运输需根据模块尺寸和重量设计专用运输工具,确保运输过程中模块不变形、不受损;现场吊装采用起重设备将模块精准定位至安装位置,通过预设的连接件实现模块与建筑结构、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快速对接;接口连接多采用标准化接头,如法兰连接、沟槽连接等,减少现场焊接作业;系统调试则通过整体联动测试,验证机电系统的运行性能。
1.2 模块化施工现状
近年来,装配式机电安装工程模块化施工在大型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工业厂房等项目中得到一定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在地铁车站机电安装工程中,采用通风空调模块、给排水模块等,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地下作业的安全风险。
二、装配式机电安装工程模块化施工关键工艺
2.1 模块化设计工艺
模块化施工以模块化设计为基础,遵循“功能集成、尺寸优化、接口统一”的原则,进行功能分区划分,根据机电系统功能特点,分解功能模块,空调系统分为空气处理机组模块、风管连接模块、水管管路模块等;给排水系统分为水泵模块、管道集合模块、阀门组模块等。采用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协同设计,通过建筑、结构、机电一体化 BIM 模型建立,实现各专业设计信息共享和碰撞检查,及时发现模块与建筑结构、模块与模块之间空间冲突,提前进行设计优化。利用 BIM 模型进行模块尺寸参数化设计,保证模块的长、宽、高符合运输、吊装要求,一般单模块重量不宜大于起重设备额定荷载,尺寸不宜超出运输车辆限界。制定统一接口标准。模块之间连接接口( 如管道接口、电气接口) 应采用标准设计,明确接口的类型、尺寸、密封方式等参数,保证不同模块之间的兼容对接。
2.2 模块工厂化生产工艺
材料加工:管道、型材等原材料加工中进行去锈、防腐,根据设计需要喷洒防锈漆、面漆等,增强材料寿命。管道切断,管端平面采用数控切割机,端面平整、尺寸准确,切断后必须去除毛刺、飞边等现象,防止形成漏隙。连接组件:根据模块装配图,将管道、阀门、支架、设备等组件在模块装配工装平台上进行安装定位。支架必须保证安装牢固,其间距及位置符合设计要求,防止模块运输安装期间变形;管道连接采用焊接方式或者法兰连接方式,在焊接焊缝进行无损检测,确保焊接质量;阀门、仪表等设备安装前需要进行单体调试,确保设备功能完好。整体检测:将模块组装后,在安装调试期间,对模块进行整体压力试验、泄漏检查、电气绝缘测试等。在模块整体检测过程中,采用水压或者气压进行压力试验,压力试验采用 1.5 倍设计压力,保压时间大于 30 分钟;确保管道无泄漏;对电气进行绝缘电阻测试、接地电阻测试等,确保其安全性能达标。
2.3 现场模块化装配工艺
准备工作:对安装现场进行清理,平整地面,并搭设相应的脚手架及操作平台;对起重设备进行检查,保证起重设备满足吊装要求;核对模块编号及规格,检查模块和设计图纸的一致性。模块吊装:根据模块重量及安装位置,确定吊装点和吊装方案。吊点选择在模块的结构受力部位,吊装中避免模块的变形;通过全站仪等测量仪器实测定位,保证模块的安装标高、轴线位置满足设计要求,定位偏差不大于 ±5mm. 。模块连接:模块吊装至设计位置后,再对模块进行建筑结构及模块之间的连接。与建筑结构进行连接时,可选用膨胀螺栓或预埋件进行连接,连接时保证连接强度;模块之间的管道接口采用密封垫片或密封圈进行密封,连接螺栓应均匀扭紧,保证密封效果。
三、装配式机电安装工程模块化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完善多专业的设计会审和协同设计机制,搭建 BIM 技术设计协同平台,确定各专业的设计责任和接口要求,定期召开设计交底及碰撞检查会议,及时解决设计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加强模块设计方案的评审,重点审查模块功能的合理性,尺寸的规范性、接口的统一性和和建筑结构的协调性,保证方案设计满足施工及使用要求。
3.2 工厂生产阶段质量控制
制定工厂生产质量管理制度,细化各工序质量控制点、检验项目,原材料进场质量严格检验,检查材料的合格证、性能检测报告等,对重点材料抽取样品送检,检验合格方可使用。加强对生产过程质量巡检,重点检查管道切断尺寸、焊接质量、支架安装精度、设备组装顺序等,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模块组装完成后,按检验大纲对所有项目进行检验,如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压力试验、电气测试等,检测合格后出具出厂合格证。
3.2 现场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模块现场吊装前检查模块外观质量及尺寸,确认模块没有变形、损坏后方可进行吊装,吊装过程中组织专业测量人员进行实时检测,确保模块的安装位置精度符合要求,安装完成后对模块的连接固定强度、接口密封性等进行检查,必要时对接口进行抽样检测。强化接口连接质量的控制,管子的接口连接后需做压力试验检查接口是否有泄漏,电气接口连接后做绝缘电阻测试、导通测试检查接口连接是否安全可靠。
3.3 人员与设备管理
组织施工人员培训学习,熟练掌握模块化施工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学习BIM 技术、起重吊装、接口连接等专业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保证施工操作规程及安全。按周期对施工机械、试验计量仪器进行保养、检修、校核,如起重设备、全站仪、压力机、万用表等设备设施的完好性能和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组织制订施工设备使用计划,避免施工设备发生故障导致施工质量、进度滞后。
结论
装配式机电安装工程模块化施工是建筑工业化必然趋势,通过模块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实现了机电安装的高效、优质、环保。研究表明,模块化设计要注重专业协同与接口标准化,BIM 技术可提升效率;工厂化生产以标准化作业和严格检测保证质量;现场装配需控制吊装精度与接口连接质量。质量控制贯穿全程,需建立协同机制、完善标准、加强管控。未来,模块化施工标准化程度将提高,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在质量控制中应用更广泛,推动其向更高质量和效益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 仲 发 . 装 配 式 建 筑 机 电 安 装 工 程 施 工 技 术 [J]. 大 众 标 准化 ,2025,(09):117-119.
[2] 何仲虎 . 基于 BIM 技术的机电安装工程的装配式施工技术 [J]. 大众标准化 ,2025,(08):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