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型企业参与商务英语教学的激励机制探析

作者

方方

湖南信息学院 410151

国家在《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提出,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 [1]。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对兼具语言技能和国际商务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提升,但现实中合作常呈现“校热企冷”的局面,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形式单一,尤其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更为突出。国外如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企业实质性参与,保障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但也存在投入与收益不对等的问题。国内研究则指出,企业积极性受到成本、人才流失和政策落实难度等多重制约,缺乏系统性激励机制的研究。因此,有必要针对企业参与动力展开深入探讨,以推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 企业参与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动力障碍分析

目前,企业参与商务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包括设立实习实训基地、聘任企业人员担任客座讲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案例设计、合作举办商务英语竞赛以及接收毕业生等。尽管这些合作形式存在,但大多数合作停留在表层,呈现出短期化和零散化的特点。某地方高校与一家中小企业的合作便是典型例子。该高校虽尝试推动商务英语教学与企业需求结合,但由于实习岗位多为基础性工作,与专业契合度低,企业提供的案例零散,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加之校企目标不统一、沟通不足,合作最终未能持续。这一案例反映出政策支持不足、利益不对等以及人才流失风险等障碍,会显著削弱企业的积极性。

从动力角度看,企业参与商务英语教学主要源于三个方面:其一,通过与高校合作,企业能够提前接触并培养潜在员工,从而降低招聘和培训成本,提高用人匹配度;其二,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获取科研成果和智力支持,推动自身的发展;其三,企业在参与教育合作的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支持教育事业,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社会认同感。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往往面临成本投入与收益不对等、人才流失、校企目标冲突以及政策不确定性等多重障碍,导致合作难以长期维持。

2 产教融合型企业激励机制的系统构建

要破解“校热企冷”的困境,必须构建多维度的企业激励机制[3]。其设计应遵循互利共赢、多元协同和可操作性的原则。互利共赢确保双方都能从合作中受益,多元协同要求政府、企业、学校和行业共同参与,而可操作性则保证机制能够落地执行,避免流于形式。

在具体内容上,政策激励是基础,政府应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等措施,形成“金融 + 财政 + 土地 + 信用”的组合式支持。在利益激励方面,高校应建立利益反哺机制,如优先输送优秀毕业生、开放图书馆和实验室资源共享,并为企业员工提供语言培训,从而实现双向收益。荣誉和社会声誉激励同样不可或缺,企业若能获得“产教融合示范企业”等称号,并通过媒体宣传提升社会影响力,其长期参与的动力将会增强。情感与发展激励则注重营造良好的沟通文化,建立校企间的信任纽带,并通过聘任企业家为产业教授等方式,增强企业家的社会价值感。

华为与高校的合作正是这一多维度激励机制的成功体现。华为在多所高校设立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发《国际商务谈判英语》《跨文化沟通与管理》等课程,并安排高管和项目经理走进课堂,分享国际市场经验。在此过程中,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高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智力支持,华为则优先录用合作院校毕业生,并获得了“产教融合示范企业”荣誉称号。通过政策、利益、荣誉与情感的综合作用,合作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企业获得了高质量的人才储备,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与实践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校企双赢的局面 [4]。

3 激励机制的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激励机制的有效落实,需要在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上形成系统设计。在组织设计层面,可以在校企战略合作框架下成立由校领导、企业高管和政府相关部门代表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明确权责分工和议事规则,并设立常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与监督。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审议合作项目进展,解决资源分配和政策落实中的具体问题,使顶层设计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还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学院负责人和企业部门主管组成专项工作组,将战略决策转化为课程共建、科研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具体行动。

在沟通平台建设方面,可以依托“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或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校企双方统一的线上交流与数据共享系统。高校能够在平台上发布学生的专业方向、实习需求和科研成果,企业则能够公开岗位需求、项目课题和培训资源,从而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平台可引入人工智能推荐功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匹配适合的学生群体,提高合作效率。同时,还应配合线下机制,定期举办“校企对接洽谈会”或“产教融合研讨沙龙”,促进企业高管、行业专家和教师代表的直接交流,避免合作流于形式。

在评价与反馈体系建设方面,需要构建覆盖“过程 + 结果”的综合评价指标,不仅考察企业在资金、岗位和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投入,还要衡量学生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和课程改革成效。为了保证公正性,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或行业协会参与评估,并实行“年度评估 + 滚动改进”的模式,定期发布合作成效报告并动态调整激励措施。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可提供政策优先、财政奖励和荣誉称号等激励;而合作落实不足的企业,则通过减少优惠、调整资源配置等方式形成约束。与此同时,高校内部还应设立教师与学生反馈渠道,及时收集一线意见,使激励机制能够持续贴合教育实践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闭环管理。

4 结论与展望

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可以看出,破解“校热企冷”的核心在于构建多维度的激励机制。华为的成功实践表明,政策引导、利益共享、荣誉激励与情感认同的结合能够有效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推动其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而某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停滞,则提示我们如果缺乏政策扶持、利益平衡与沟通机制,企业的参与难以持续。这一对比进一步证明了系统性激励机制在产教融合中的必要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主要依赖于文献和案例分析,缺乏大规模实证数据支持。未来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检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在激励机制作用下的参与效果,从而不断完善机制设计,以推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的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育仪, 林韶春.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辨析——兼论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前提条件[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19,(08):92-96.

[2] 刘鹰 . 深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思考 [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8):351-3

[3] 许毅 .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校热企冷”现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9,(04):205-206.

[4] 齐金花 , 李丽华 . 新时代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迭代更新的实践路径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6):150-153.

姓名:方方(1998.6-)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湖南省资兴市 学历:研究生

研究方向:商务英语研究;跨文化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职称: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