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协同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
吴卫
宜宾华洁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644000
一、引言
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有着显著影响。工业园区内企业集中,多数生产过程涉及 VOCs 排放,排放强度大,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区域。随着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传统单一企业各自为政的治理模式暴露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下的治理需求。因此,探索工业园区 VOCs 协同治理模式与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改善区域空气质量,还能促进产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转型。
二、工业园区 VOCs 治理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分析
目前,工业园区内企业主要依据 “谁污染、谁治理” 的原则开展 VOCs 治理工作。主流治理技术涵盖催化燃烧、吸附、生物处理等。然而,单一企业治理模式下,治理成本居高不下,尤其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负担沉重。以蓄热式焚烧(RTO)技术为例,单独为中小企业或大风量 VOCs 排风厂房配套 RTO 设备,其设备投入与运行成本都超出了企业承受范围。此外,各企业治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导致治理效果整体不佳。
2.2 面临挑战
治理成本压力:企业单独开展 VOCs 治理,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购置、运行维护及技术更新,这对于利润空间有限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是巨大的经济负担,影响了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与持续性。
技术应用局限:不同治理技术虽各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单一技术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 VOCs 成分与多变的排放工况。而且,企业在技术选择上缺乏专业指导,容易出现技术不匹配的情况,导致治理效率低下。
监管难度较大:工业园区企业众多,排放源分散且复杂,传统监管手段难以实现全方位、实时性监管。部分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存在偷排、漏排等违规行为,进一步增加了监管难度,使得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三、协同治理模式探索
3.1 集中处理模式
在工业园区内设立集中的 VOCs 处理中心,将园区内企业产生的 VOCs 统一收集、集中处理。该模式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处理成本,同时有利于采用更先进、高效的处理技术。例如,某化工园区建立了集中的 RTO 处理中心,多家企业将预处理后的 VOCs 废气输送至该中心进行高温焚烧处理,处理效率大幅提高,且处理成本较企业各自处理降低了约 30% 。集中处理模式还便于统一监管,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3.2 企业间协同处置模式
基于工业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布局与生产特点,鼓励具有相似 VOCs 排放特征的企业开展协同处置。例如,在某工业园区内,一家制药企业与一家化工企业合作,制药企业产生的有机废气经预处理后,输送至化工企业的天然气锅炉进行协同处置。这样既解决了制药企业有机废气处理难题,又减少了化工企业天然气消耗,实现了双方互利共赢。据统计,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减少天然气用量 60.3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307.8 吨,节省成本约 280 万元。
3.3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园区管理部门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高校与科研机构发挥其技术研发优势,针对园区 VOCs 治理难题开展技术攻关,研发适用于园区的高效治理技术与设备。企业则提供应用场景与实践数据,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例如,某园区与当地高校合作,研发出一种针对园区特色 VOCs 成分的新型吸附材料,将 VOCs 吸附效率提高了 20% ,并在多家企业成功应用,有效提升了园区整体治理水平。
四、协同治理机制构建
4.1 政策引导机制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参与 VOCs 协同治理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例如,对采用先进治理技术、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对参与集中处理模式的企业,按照废气处理量给予财政补贴。同时,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与监管政策,明确企业治理责任,倒逼企业积极参与协同治理。
4.2 信息共享机制
搭建园区 VOCs 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企业排放数据、治理设施运行数据、监测数据等信息。企业、监管部门、科研机构等可通过该平台实时获取相关信息,实现信息互通。例如,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实时掌握企业排放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科研机构可根据平台数据开展针对性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了治理的透明度与协同性。
4.3 监督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考核体系,对企业治理效果、参与协同治理的积极性等进行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与企业信用评级、环保资质审核等挂钩。对治理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表彰与奖励,对未达标的企业进行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例如,某园区每年对企业进行考核,对排名靠前的企业在项目审批、资源分配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对排名靠后的企业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
五、案例分析
5.1 镇江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
园区面对大气污染防治挑战,联合专家团队构建 “实时感知 - 靶向整治 -跟踪评估” 闭环管理体系。通过深度调研企业,建立 VOCs 特征物种 “身份档案”,运用走航车、无人机实现污染源精准定位,推进 “一企一策” 整治工程。同时,搭建智慧调度监控平台,实现污染排放实时感知。2024 年,园区 VOCs 日最大小时浓度均值同比下降 38.5% ,小时浓度均值同比下降 30.6% ,两项关键指标改善幅度在江苏省化工园区中排名大幅上升。
5.2 青岛董家口经济区
董家口经济区以打造 “无异味园区” 为目标,实施 “企业自治 + 执法监管 + 帮扶指导” 综合治理措施。建立 “点、线、面” 立体式大气在线监测体系,开展移动走航监测。制定并实施全过程评价标准和 “国标+民标” 评审体系,邀请 “民间评价团” 现场嗅辨。今年前三季度,园区臭氧浓度同比下降 5.4% ,二氧化氮浓度同比下降 13.0% ,驻区企业主要排放口挥发性有机物日均排放浓度同比下降 12% ,“无异味园区” 创建取得初步成效。
六、结论与展望
工业园区 VOCs 协同治理模式与机制的探索是解决当前大气污染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集中处理、企业间协同处置、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模式,以及政策引导、信息共享、监督考核等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强化监管效果。从案例来看,这些协同治理模式与机制已取得显著成效,改善了区域空气质量。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协同治理模式与机制,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更多工业园区开展 VOCs 协同治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鹂 . 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措施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1(2):77-78.
[2] 孟慧娟 . 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措施研究 [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38(3):137-
[3] 刘亚修 , 陈天力 . 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处置的环境准入制度改革探索与实践 [J]. 化工管理 ,2023(2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