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煤矿供电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的经济运行分析

作者

岳统

河南天通电力有限公司 河南平顶山 467000

一、转型背景: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中国煤炭行业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国家“双碳”目标与保障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要求从根本上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对作为碳排放主要来源的煤炭行业构成了深刻的转型挑战。另一方面,煤炭作为中国能源体系的“压舱石”,其稳定供应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至关重要。这种独特的双重压力,迫使煤炭企业必须超越传统的生产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寻求一条绿色、低碳且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在此背景下,源网荷储一体化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的设备组合,而是一个深度协同的系统,旨在围绕负荷需求,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的电源、电网、负荷与储能四种资源要素,实现电力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创新。其本质是改变传统电力系统“源随荷动”的单向被动模式,转向“源网荷储”四要素协调互动的全新模式,从而极大提升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运行效率和供电可靠性。

二、政策驱动:从顶层设计到市场激励

源网荷储一体化在煤矿的应用,是在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政策共同推动下的结果。国家“双碳”战略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规划,为源网荷储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明确提出要“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并鼓励利用采煤沉陷区、排土场等废弃土地建设新能源项目,将环境负债转变为能源资产。

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政策,是将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定义为一种“新型经营主体”。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源网荷储项目可被视作智能微电网,能够聚合分布式电源、储能、可调节负荷等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为大电网提供灵活性调节服务。同时,政策原则上豁免了其申领电力业务许可证的要求,极大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

然而,国家层面的指导在各省份的落地呈现出显著差异。以河南省为例,其出台专项方案,将矿区列为重点实施场景,并提供财政奖励,如郑州市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 2000 万元的补贴。这种地区性政策差异,使得项目的投资决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成为一种基于政策精细解读的战略布局。

三、技术框架:与智慧矿山的深度融合

将源网荷储理念应用于煤矿,需要构建一个与生产流程深度融合的定制化技术体系,其核心是将矿山的能源四要素重塑为一个有机的智能整体。

(一)源:变废为宝的绿色电力。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和排土场等闲置土地建设大规模光伏和风电场,实现了生态修复与能源开发的双赢。同时,将伴生的瓦斯(煤层气)通过发电机组转化为电能,既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又增加了矿区的自发电能力 。

(二)网:升级为智能微电网。矿区内部的供配电网络被升级为一个主动、智能的微电网。通过部署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微电网能够实现内部功率的自我平衡,甚至在与大电网断开的“孤岛”模式下,依然能保障井下通风、排水等核心安全负荷的持续供电,极大提升了供电韧性。

(三)荷:精细化负荷管理。煤矿负荷具有总量大、冲击性强的特点。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对选煤、地面运输等非核心的柔性负荷进行主动管理,使其用电需求曲线与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曲线相匹配,实现“削峰填谷”和绿电的就地消纳。

(四)储:多元化的能量“缓冲器”。储能是连接波动性电源与刚性负荷的关键桥梁。除了技术成熟的锂离子电池外,成本更低、更安全的钠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也成为重要选择。此外,还可利用废弃矿井竖井构建抽水蓄能,或利用采空区建设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这些物理储能方式具有寿命长、成本低的优点。

源网荷储系统的建设与智慧矿山建设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深度融合、互为支撑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智慧矿山为源网荷储系统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底座”。另一方面,源网荷储系统为智慧矿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源基石”。

四、经济运行分析:多元价值与现实挑战

对煤矿源网荷储项目的经济性评估,需构建一个多维度框架。其经济性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二元结构:一部分是基于内部成本节约的高度确定的收益,另一部分是基于外部市场参与的、具有不确定性的收益。

(一)确定的内部经济效益

1. 降低外购电费:这是最主要、最可靠的收益来源。通过自发自用,煤矿可大幅减少从电网购电,尤其是在电价高昂的峰段时段。河南省的实践表明,已实施的项目预计每年可为企业减少大量用电成本。

2. 降低基本电费:中国的工商业电价包含按变压器容量或最大需量计收的基本电费。源网荷储系统可利用储能在用电高峰时放电,“削”低矿区的最高负荷,从而稳定地节约一笔可观的基本电费。

(二)不确定的外部市场收入

1. 辅助服务补偿:将储能等资源作为独立的辅助服务提供商,参与电网的调频、调压等服务并获得补偿。

2. 能量时移套利:利用电力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在电价低时充电,在电价高时放电售电,赚取差价。

(三)重要的间接与战略价值

1. 提升供电可靠性的“韧性价值”:这是对智慧矿山最核心的价值。通过构建可孤岛运行的微电网,系统能有效避免因外部电网故障导致的停产,其减少的巨大损失远超传统经济模型所能计算的价值。

2.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确保井下通风、排水等关键安全系统永不断电,是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的底线。

尽管前景广阔,但项目在实现经济闭环的道路上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市场机制不成熟是中国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等仍在建设初期,导致系统的多种灵活性价值难以被充分量化和补偿。其次,初始投资巨大,特别是储能系统,构成了主要的进入壁垒。最后,政策与监管风险,如前述各省政策的不一致性,给投资决策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五、未来趋势与战略路径

展望未来,煤矿源网荷储一体化将朝着更智能、更多元、更市场的方向发展。控制系统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更高精度的预测和更优化的调度。储能技术将走向多元化,长时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将得到更多应用 。同时,电力市场机制将逐步完善,容量市场、更丰富的辅助服务品种将为源网荷储系统提供更稳定的收入来源。

面对这一趋势,源网荷储为煤炭企业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战略转型路径,使其能够从传统的化石能源生产商,逐步蜕变为现代化的综合能源服务商。

(一)第一阶段:内部能源优化者。以服务自身负荷为起点,核心目标是降本增效、保障供电可靠性,并在此过程中积累新能源项目开发和微电网管理的核心能力。

(二)第二阶段:主动市场参与者。推动其源网荷储系统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外部电力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流,并建立专业的电力交易和市场分析能力。

(三)第三阶段: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商。利用其土地、资本和基础设施优势,在矿区周边建设大型“风光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向周边产业园区、数据中心等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完成商业模式的根本性重塑。

综上所述,在煤矿供电系统中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已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它不仅是应对“双碳”压力、降低运营成本的技术手段,更是煤炭企业迈向“智慧矿山”的战略支点,以及其转型为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坚实跳板。要充分释放其潜力,需要政策制定者加速统一和完善市场机制,也需要煤矿企业以长远和全局的战略眼光,将能源系统的升级与企业整体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行一体化规划与投资,从而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赢得主动,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