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安吉游戏融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任辰洁

上海市宝山区经纬幼儿园

引言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正经历由“教师中心”向“儿童中心”的深刻转变,课程的组织形式也由传统教学活动向整合性、生活化、多元化方向演进。幼儿园课程不再是封闭孤立的教学安排,而是包含幼儿一日生活全部内容的整体性设计。在这一变革背景下,安吉游戏作为一种强调儿童自我表达、自主探索和真实体验的教育方式,日益受到教育界重视,其课程理念与当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安吉游戏发源于浙江安吉县,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实验,逐步形成了以“真游戏”为核心的教育哲学,重视幼儿在游戏中表达、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文章将围绕安吉游戏如何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展开实践性探讨,结合典型经验,总结可复制、可持续的实践路径,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一、安吉游戏理念对幼儿园课程结构的启示

安吉游戏强调“还权于儿童”,主张将儿童视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这一理念对幼儿园课程结构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的课程往往围绕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而安吉游戏则倡导将课程嵌入幼儿真实生活与自主游戏之中,从而形成开放灵活的动态课程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游戏不仅是活动方式,更是课程核心,课程目标与内容不再外加于儿童身上,而是从儿童的真实经验中自然生发。

在学前教育领域,幼儿的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表是课程结构的重要形态,更是安吉游戏精神的外在表现。课程不再局限于“教学时间”,而是贯穿于幼儿从入园到离园的每一个环节。比如晨间自由活动、户外探索、区域游戏、集体讨论、午餐与盥洗等环节,均可被视作支持儿童发展的课程内容。安吉游戏的引入,促使教师重新理解课程本质,打破了传统“活动时间安排表”的局限,使课程更具整体性、连续性和生活化特征。同时,课程结构也因儿童的发展而不断动态调整,真正实现“以幼儿为本”而非“以教学为纲”的根本转向。

二、安吉游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实践形态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幼儿游戏的学习价值与教学意蕴愈发凸显,游戏与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日益成为一种新趋势。在安吉游戏模式下,一日生活并非割裂的活动拼图,而是围绕游戏展开的完整学习过程。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和反思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从中发现兴趣点和潜在的发展方向,并据此调整当天或下一阶段的课程目标与资源投放。这种“由儿童引发的课程”更加贴合幼儿发展规律,使得教育不再僵化,而充满生命力,也更能激发儿童在游戏中的能动性。

例如,在户外自主游戏环节中,幼儿搭建轮胎城堡、制作绳索滑道、探索泥地水流等行为,都是他们自我表达、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真实体现。这些游戏行为本身即是学习过程,而教师在其中不是主导者,而是观察者、支持者与引导者。教师记录下孩子在游戏中的语言、动作和互动情况,随后通过游戏反思会与孩子共同回顾游戏经历,深化其学习体验,并由此延伸出下一个游戏或生活主题。课程目标不再由教师单方面设定,而是与幼儿的真实经验紧密连接,实现游戏与课程的高度融合。同时,这种路径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更为平等,共建课程成为可能。

三、教师角色的重构与专业支持机制

安吉游戏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必须跳出传统教学主导的角色,转向观察者、倾听者和支持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儿童游戏精神的守护人。这一角色转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精准的记录能力和灵活的教育回应能力。教师需要能够读懂幼儿的非语言行为,从游戏行为中提取发展线索,在适当时机给予支持而非干预,从“教什么”转变为“观察什么”,再发展为“支持什么”。

安吉游戏经过近二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从无游戏阶段到假游戏阶段,最终走向了真游戏阶段,在实践上不断突破,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师角色的变化也是这一变革的核心动力之一。在“真游戏”理念下,教师需通过视频记录、反思日志、案例研讨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课程理解力。园所管理者则需构建支持性制度环境,如建立教研制度、设立游戏观察档案、开展同伴互评与指导,形成持续性、系统性的教师成长机制。这种机制的完善,为安吉游戏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提供了稳定保障。同时,家园合作也需纳入教师角色建构,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有着关键作用。

四、游戏环境创设与资源整合的路径探索

安吉游戏强调自然、开放、丰富的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相比传统的功能区分明、物品摆放整齐的活动室,安吉游戏更倾向于提供可变动、多功能、真实材质的游戏空间。这样不仅提升了幼儿探索的自主性,也为课程内容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木板、绳索、轮胎、砖头等看似“杂乱无章”的材料,恰恰激发了孩子们最原始的构建欲望与创造力,使课程从静态走向动态,从预设走向生成,真正体现“儿童即课程”的理念。

在环境创设中,教师需与幼儿共同参与设计,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成为环境的真正主人。比如,在户外建构区设计中,教师可以将轮胎堆叠的任务交给孩子们完成,观察他们如何沟通分工、解决矛盾,并通过游戏反思总结经验。这种过程中,教育内容不再被灌输,而是在真实生活中自然生发。此外,园所还应将安吉游戏的理念外化为视觉文化,如展示游戏照片、记录成长故事、展示幼儿作品,使家长、教师和幼儿形成多向联动,共同构建课程文化氛围。环境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教学的“第三位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长期而言,环境文化还将成为园所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论

安吉游戏的课程价值不仅在于其游戏本身,更在于它唤醒了教育者对“真课程”的重新理解。它倡导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支持儿童,以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为课程起点,推动课程由“预设”向“生成”转变。通过理念更新、教师转型、环境优化和一日生活整合,安吉游戏为我国幼儿园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实践范式。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应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机制,让更多孩子在“真游戏”中成长,在真实、自由、创造的空间里发展完整的人格与能力,为我国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实现“儿童真正成为自己”的教育追求。

参考文献

[1]牟晗璐.安吉游戏本土化课程分层结构及其支持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2]刘川红.安吉幼儿园基于幼儿自发性游戏生成教学活动的实践及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9.

[3]陈晓玲.地方文化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实践逻辑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21.

[4]李锦慧.安吉游戏课程体系下一日活动制度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