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背景下的继电保护技术创新发展
黄胜果
511023199108212379
引言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其显著特征是清洁能源大比例接入、电力电子装备广泛应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和高度依赖信息通信技术的智能化运行。在这一过程中,电网运行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显著增强,传统继电保护基于集中式、大电源和稳定输电网络假设的理论框架受到冲击。新能源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可能导致故障特征模糊,电力电子设备的高频特性改变了短路电流波形,分布式电源与储能装置的接入增加了保护定值整定与配合的难度。同时,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使继电保护不再是孤立的保护环节,而是嵌入在调度、监控、通信与自动化控制的整体架构中。如何实现继电保护技术的创新发展,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需求,成为电力工程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技术挑战、创新路径与应用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新型电力系统对继电保护提出的新挑战
1.1 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的冲击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新能源发电受自然条件影响显著,出力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导致电力系统的电压与频率稳定性下降,故障特征信号更加复杂。其次,大规模电力电子设备的接入使短路电流分布不再符合传统的正弦规律,电流畸变严重,谐波成分增加,传统基于幅值与相位的继电保护算法难以准确识别故障类型。此外,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导致电流反向流动现象频繁发生,保护方向判别难度加大,传统的单向潮流假设失效。因此,新能源接入使得继电保护在灵敏性、选择性和可靠性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亟需改进保护原理和算法。
1.2 电力电子化与复杂运行条件
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电网的动态特性与传统交流系统显著不同。柔性直流输电、储能逆变器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设备不仅改变了潮流分布,还改变了故障电流的幅值、波形和持续时间。例如,在弱电网环境中,大量电力电子接口设备使得短路电流水平降低,传统过电流保护可能出现拒动;而在电流畸变严重的情况下,保护装置可能产生误判。再者,系统运行方式多变,负荷波动加剧,电网拓扑频繁调整,使保护定值难以长期固定,必须依赖更加灵活的自适应保护策略。这些问题表明,继电保护必须实现动态调整和智能响应,才能适应电力电子化带来的新环境。
二、继电保护技术的创新发展路径
2.1 智能化保护原理的探索
在智能电网背景下,继电保护正逐步由传统的定值保护转向智能化保护。智能化保护依托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大数据训练模型实现对故障信号的自动识别和分类。与传统基于阈值判断的保护方法相比,智能化方法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工况,提高故障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例如,卷积神经网络可用于特征提取与故障类型识别,循环神经网络可用于故障发展趋势预测,支持向量机与模糊逻辑也能在保护判别中发挥作用。通过多算法融合,继电保护系统可实现自学习、自优化与自适应,有效提升保护水平。
2.2 装置结构与通信方式的优化
继电保护装置的硬件与软件架构也在不断优化。新型装置不仅具备传统的采样、计算与跳闸功能还集成了通信、信息存储和远程控制等模块,形成高度集成的保护单元。通信方面,随着 5G、电力专网与光纤通信的发展,保护装置之间能够实现高速、低延迟的数据交互,为广域保护与协同控制提供条件。例如,基于同步相量测量(PMU)的保护系统可实现全网实时监测,支持快速故障隔离与区域联动。同时,分布式架构的保护装置可实现就地决策,提升系统抗攻击与抗失效能力。这种结构与通信方式的创新,显著提高了保护的灵活性和安全性。
2.3 广域保护与自适应保护的结合
广域保护是近年来继电保护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基于广域量测系统获取全网运行信息,实现跨区域协调动作。在多区域互联电网中,广域保护能够有效应对大范围扰动与级联故障,提高系统整体安全性。另一方面,自适应保护强调根据电网运行方式与状态的变化,动态调整保护定值与逻辑,确保保护灵敏性与可靠性。二者结合,既能保障局部故障的快速切除,也能防范系统性风险,符合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未来,广域保护与自适应保护的深度融合,将成为继电保护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三、新兴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实践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继电保护的创新发展逐步走向实践。人工智能在故障识别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复杂电力电子环境下的判别准确性,大数据与云计算支持海量运行数据的实时分析与存储,为保护定值动态调整提供数据基础。物联网技术使保护装置与传感器之间实现高效连接,构建全域可视化保护网络。实际案例表明,在新能源基地和柔性直流工程中,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继电保护方案,能够实现故障的快速检测与精准定位,避免了传统保护方式下的拒动与误动问题,保障了大规模新能源送出工程的安全运行。这些实践证明,继电保护技术正逐步由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结论
新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背景下,继电保护技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电子化趋势和复杂运行条件对传统保护理论与装置提出了严峻考验,但同时也推动了智能化、自适应与广域保护等新型技术的发展。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继电保护正在向智能化、协同化方向演进,实现故障快速识别、动态调整与跨区域协调。未来,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需要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完善信息安全防护,并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以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为继电保护的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祁 立 . 智 能 变 电 站 继 电 保 护 智 能 控 制 技 术 研 究 [J]. 现 代 制 造 技 术 与 装备,2024,(S2):42-44.DOI:10.16107/j.cnki.mmte.2024.0661.
[2] 章耀耀, 侯勇, 叶海, 等. 继电保护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展望[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23,51(12):178-187.DOI:10.19783/j.cnki.pspc.221690.
[3] 李青璇, 解天柱, 杨曦, 等.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系统探讨[J]. 电气技术与经济,2023,(02):147-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