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特色作业有效性的研究
陈朝霞
山东省青岛市崇礼小学 266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呈现出更加注重核心素养发展的特点,传统作业模式已不能满足育人需求。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针对青岛版小学数学课程开展特色作业有效性研究,探索项目式学习、信息技术赋能及分层作业等创新策略。研究发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项目式学习作业显著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化平台支持下的作业实现了精准化指导;分层作业设计有效促进学习水平差异学生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特色作业;有效性;核心素养;分层教学
引言: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育面临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评价方式的全面变革。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巩固,其设计与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发挥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特色作业不仅是知识巩固的手段,更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变革需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等六大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究。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基于新课标编写,其内容设计体现了数学与生活情境的紧密联系,强调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二)传统数学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数学作业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诸多局限性。知识导向的单一模式,过度关注计算技能训练,忽视了思维方法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作业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不少例题和习题缺乏真实情境支持,学生难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标准化作业设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导致学习两极分化现象严重[1]。
(三)特色作业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特色作业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特色作业研究拓展了数学教育的评价维度,丰富了作业设计的理论框架。作业不再局限于知识巩固的工具,而是发展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层面,特色作业研究为实现“双减”政策下的减负增效提供了可行方案。
二、特色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施策略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业设计理念
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为目标[2]。如在教授“大数的认识”单元时,设计“身边的大数探索”活动,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大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时,组织学生实地测量校园面积,体验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性作业,将数学学习融入实践体验,让抽象概念具体化,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项目式学习在数学作业中的应用
项目式学习作业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团队协作。特点表现为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从项目确定到实施、展示和评价,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合作学习,通过明确分工和团队协作解决问题;注重形成可展示的成果,如研究报告、小论文或演讲等;打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项目选择可源自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校园绿地面积测量”项目;也可以是学科拓展性微项目,如“测量校园占地面积”,需要学习绘制平面图、计算面积、应用比例尺等知识;还可以是有价值的小课题,如“探究不同形状容器对液体容积的影响”。教师在项目实施中扮演指导者角色,主要工作包括引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项目主题;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及时提供反馈,指导项目全过程。
(三)信息技术赋能作业设计的创新路径
信息技术与数学作业的深度融合为作业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利用云平台实现作业规范管理,通过公开透明的作业设置模块,便于作业公示和监督。教研组统一拟定作业范围和难度,级部进行统筹,评估作业量是否合适。云平台支持分层作业建设,实现作业的分类控制,避免机械、无效和重复性作业。通过题库建设丰富作业资源,各年级学科教师利用平台海量题库,精心设计日常作业与检测,提高作业的精准性和有效性[3]。数据实时反馈支持精准指导,教师利用智能扫描仪采集学生作业数据,系统自动完成分析,呈现结果,提高作业评价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基于错题分析开展靶向训练,系统自动生成学生个性化错题本,为分层精准教学提供支持,同时推送相关练习,强化薄弱环节。
(四)分层作业设计的实践策略
分层作业设计基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A层(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B层(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好)和C层(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创新探究类作业针对优等生,以开放性问题和项目探究为主,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如设计“生活中的数学”主题研究,让学生调查家庭开支并进行数据分析。作业实施采用必做题与选做题相结合的方式,基础题为全体必做,提高题和探究题为选做,鼓励学生尝试挑战更高层次的作业。这种分层设计使不同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
三、特色作业的实施效果与评价体系
(一)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模式构建
多元化作业评价体系突破了传统以结果为导向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了以过程、方法和思维为核心的立体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实践与应用、情感与态度、表达与交流、数学文化素养等多个维度。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家长参与评价。青岛崇礼小学开发了“数学成长手册”,明确每个年级的必学知识点、必会技能、必读数学书和必完成的实践活动,为评价提供了具体标准。学科素养闯关活动将评价融入游戏化体验中,设计“数学天地”“思维冲浪”“世界之窗”“健康快车”“科技长廊”等闯关项目,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展示学习成果。数学文化节评选口算之星、数学小报之星、数学思维之星等多种荣誉,为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二)特色作业对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促进作用
特色作业实施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对特色作业表现出高度兴趣,78%的学生认为特色作业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抽象能力方面,情境化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增强了概念理解。如“大数的认识”单元中收集生活中的大数据活动,使抽象的数量概念具体化。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分层作业中的提高类和探究类问题,学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和推导论证。数学建模能力显著提升,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了建模思维。
(三)特色作业实施的优化建议
特色作业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应加强学校层面的统筹规划,建立科学的作业管理制度,统筹各学科作业总量,确保作业量适中、难度合理。强化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设计特色作业的能力,包括项目式学习设计、分层作业实施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深化学科融合,推动跨学科项目式作业的开发与实施,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优化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平台功能,简化操作流程,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学。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让家长理解并支持特色作业的实施,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结语
基于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特色作业研究,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创新与突破。通过核心素养导向的设计理念、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应用、信息技术的赋能支持和分层作业的个性化实施,特色作业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色作业不仅是知识巩固的工具,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崔月娟.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8):0179-0182.
[2]蒋红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4(2):0115-0118.
[3]李丽,王金华.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4(1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