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
宋秀华
长春市第一0八学校岭东校区
【摘要】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有效性策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厘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阐述介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质效,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 有效性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做出了总体要求: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地对学生展开阅读教学极为关键,而这也是保证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内容[1]。基于此,笔者结合学生实际,尝试在讲授好课内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课外阅读教学,获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如下:
一、达成思想共识:深刻认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施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会有所提高,相辅相成、水到渠成。教师实施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具有较高“性价比”。课外阅读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学生在教师的推荐和指导下,可以读到适合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可以获得课本之外的新鲜新奇知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所教授学段年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为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制订好阅读计划,指导学生开展界外阅读。教师还要设计好探究和展示环节,调动学生广泛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进而形成阅读习惯,促进语文学习兴趣的养成和提高。
(二)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扫奇字词的障碍,摘抄好词好句,强化学生在字词句段等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积累;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分享,要做好充分准备,利用课前的三到五分钟来展示,这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加以思考和批注,这是对学生思考能力、逻辑能力的锻炼。在整个课外阅读教学推进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抓好文字书写训练、阅读技巧渗透。从实践反馈的效果来看,经过一到两个学期的努力,有效开展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课外知识更加丰富、审美情趣有所提高,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养成,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查找制约因素:认真反思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问题的普遍性
(一)阅读兴趣不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制约课外阅读教学的最常见、最普遍、最典型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未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需要,未能真正找到学生阅读的兴趣所在。所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大多是教师和家长的“一厢情愿”,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和要求而去读的,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正面阅读不多。与阅读兴趣不高相对的是,学生有阅读的兴趣,但缺少有效的引导和规划。表现为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童话故事、漫画或者笑话等相关书籍,进行“浅阅读”;很少拿起经典名著来阅读,即便阅读,也是浅尝辄止,正面有效的高质量阅读不多。
(三)阅读方式不良。阅读是讲究方式和技巧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阅读方式上,有不良习惯。不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选择“跳读”,只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不感兴趣的部分直接跳过。还有学生“好面子”,会与同学比赛阅读的速度,囫囵吞枣,一味求快。造成对文章的主旨内涵和情感表达无法真正领会,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影响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实施合理策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推荐合适文本,提高阅读兴趣
如前文所述,提高阅读兴趣,是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关键。笔者为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目标,重点在文本的推荐和选择上寻求突破。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其猎奇心理、探究欲望较强,笔者适时推荐了《海底两万里》《昆虫记》;其崇拜英雄、容易有较强的“代入感”,笔者又及时推荐了《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小学生对过去的事情不熟悉、感兴趣,于是笔者就推荐了《朝花夕拾》《呼兰河传》。这些被时光和读者验证过的经典,适合小学生阅读,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前展示,在课间同学之间展开讨论,笔者还参与其中,制造能让学生打开话匣子的“话题”,考查书籍中的一些细节,组织学生参加以《昆虫记》为主题的读书答题竞赛,学生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被调动起来,阅读的兴趣空前高涨。
(二)讲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同样一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拥有良好阅读方法的学生往往会比一般学生要学到更多的知识[2]。在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实践策略如下:
一是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习惯,它能够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为了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研组提倡每天坚持阅读,并通过撰写读书笔记来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以正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呼兰河传》为例。在笔者的鼓励和要求下,学生们每天坚持阅读十页《呼兰河传》,他们将逐渐领略到这部伟大作品的魅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每一页都蕴含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当他们翻开书本时,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在那里可以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物,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
二是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并记住所读内容,我们鼓励他们在阅读时做好笔记。无论是对精彩段落的摘抄,还是对书中人物的理解,亦或是自己独特的思考,这些笔记将成为他们日后回顾和反思的重要资料。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孩子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积累大量的知识和感悟。为了检验同学们的阅读成果,笔者要求他们每周五提交一篇读书笔记。这篇笔记不仅是对他们一周来阅读情况的总结,更是他们思考过程的记录。定期撰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每一次写作都是对自己思维的一次整理,每一次修改都是对文章结构的一次优化。长期坚持下来,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还能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三)构建展示载体,提高阅读效果
为了让学生们有阅读的成绩感和获得感,笔者设计构建以下展示载体,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一是有声的读书感悟分享。按照学号等顺序,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准备好文本和PPT,在课前进行推荐展示。教师做好点评指导,并及时将学生的展示视频在家长微信群展示,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实现了家校互动。
二是无声的读书心得分享。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会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这些都可以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出来。读书笔记不仅是对文本的简单复述,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学生通过对书中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展现了他们对作品的独特理解。除了文字记录外还可以通过手绘插图、装饰图案等方式,让读书笔记更加生动有趣。这种创意与艺术的结合,不仅增添了阅读的乐趣,也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当教师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持时,阅读将不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在这段旅途中,他们会遇到无数有趣的故事、丰富的情感以及深刻的哲理。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户,让他们在书海中自由翱翔,感受文字的力量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田东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7(11):192-193.
[2]朱鹏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