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生成的应用价值
章义鹏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沙坪坝区 400030
摘要:目的:研究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生成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9月——2024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肺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实施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对肺肿瘤血管的生成密度,分析MRI成像指标、CT增强成像指标和血管生成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T增强成像指标中灌注值、PH、rBV、M/A等都和MVD(血管生成密度)呈现正相关(P<0.05);Pm与MVD(血管生成密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MRI成像指标中PH、SS、E1、E4都和MVD(血管生成密度)呈现正相关(P<0.05);Tmax和MVD(血管生成密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MRI和CT两种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分别具有不同的优点,并且两种技术在查看肺肿瘤血管成长中具备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因而,值得积极推广与科学运用。
关键词: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肺肿瘤;血管生成;应用价值
前言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肺肿瘤的早期发现与精准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极其重要。传统的影像学(MRI、CT)检查虽然可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但在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指标上往往力不从心[1]。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医学影像(MRI、CT)的动态增强技术逐渐成为探索的焦点,而且,这种技术在肺肿瘤内部的血管动态检查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动态增强技术通过注射对比剂,捕捉到患者肿瘤内部血管生成的动态过程。这些图像不仅可清晰展示肿瘤的形态特征,同时还可反映其内部血流的情况,从而揭示肿瘤的微环境。尤其是在肺肿瘤的诊断中,动态增强MRI、CT能够精准地显示肿瘤周边及内部的血管分布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与侵袭性[2]。通过对动态增强影像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获取血流量、血容量及血管通透性等参数,进一步推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基于此,本文开展了针对性的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将2022年9月至2024年9月本院接收的60例患有肺肿瘤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范围,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段:30-65岁,年龄平均值:(46.47±3.32)岁;疾病类型:16例鳞癌;23例腺癌;21例转移性肺部。
入组标准:接受活检穿刺,或者手术病理检查明确肺肿瘤;年龄大于18岁;基本资料健全;愿意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并发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基本资料不健全;合并精神功能障碍;并发免疫、内分泌等系统疾病;不愿意参与和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
(二)方法
CT动态增强检查:利用飞利浦(Philips)64排螺旋CT对患者的肺肿瘤血管生成情况进行检测。首先,对患者实施横断面扫描,确定病灶的准确部位,保证病灶面的清楚显现,接着进行首次平扫。采用 40ml 对比剂(碘海醇: 300 mgI/ml),通过高压注射器以小臂静脉注射的方式,流率需保持在每秒6ml,等待10秒后让患者屏住呼吸,等待 1.5 秒后,开始扫描,持续 0.75 秒,总时长: 30 秒。完成初期的动态影像采集后,引导患者调整呼吸,等呼吸平稳后 20 秒,进行第二阶段的动态影像采集,总时长: 60 秒。第二期的动态检测和扫描所运用的是螺旋扫描技术,层厚设定为: 2.5 mm、电流设定为: 250 mA、电压设定为: 120 KV。
MRI动态增强检查:使用 Multiva 1.5 TMRI(飞利浦公司生产)扫描仪采集患者肺肿瘤血管的动态影像。对患者实施冠状面与轴位的扫描,以全面检视肺部结构。主要采用 T2 加权像(T2W1)与T1加权像(T1W1)。从胸廓到肾上腺区域,特别关注肿瘤最大直径的层面,执行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具体参数为:回波时间( TE ): 9 毫秒,重复时间( TR ): 700 毫秒,层厚设定为: 5 毫米,扫描的间隔时间: 17 秒。先开展首次扫描,通过静脉注入Gd-DTPA:0.15mmol/kg,维持剂量:2ml/秒,延迟:10秒,在4分钟内持续采集图像,获取MRI动态增强连续图像。
(三)图像分析
把图像资料转送到影像分析室,并借助高级计算机技术,针对对 MRI 及 CT检测中采集的肿瘤血管影像进行深层分析。此过程涉及对肿瘤内血流灌注模式的详尽评估,同时量化关键 CT 参数:峰值强化程度 PH 、肿瘤与主动脉强化比值 M/A 、总灌注量、相对血流容积 rBV 及毛细血管通透性 Pm;MRI数据:最大信号增强斜率 SS 、强化峰值 PH 、特定时间占(1、4分钟)的信号强度 E1 、 E4 ,以及强化峰值时间点 Tmax 。
(四)标本处理
在样本处理阶段,先确保所采集的样本在MRI与CT检查中的时间点一致。其次,使用 CD 31 标记染色方法,对样本进行染色处理,便于统计其中微血管的数量并计算血管的密度,从而得到MVD(微血管密度)的平均值。
(五)统计方法
由SPSS21.0统计所有的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t检验;对比有统计意义:P<0.05;MRI、CT各项指标与MVD相关性的分析借助Spearman相关分析模型,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二、结果
(一)增强CT检查各项指标与MVD的相关性分析
CT增强成像指标中灌注值、PH、rBV、M/A等都和MVD(血管生成密度)呈现正相关(P<0.05);Pm与MVD(血管生成密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见表1。
(二)增强MRI检查各项指标与MVD的相关性分析
MRI成像指标中PH、SS、B1、B2都和MVD(血管生成密度)呈现正相关(P<0.05);Tmax和MVD(血管生成密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2。
三、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CT和MRI动态增强技术的应用,显示了其在观察肺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优势。通过研究可知,CT成像的几个关键指标:灌注值、PH、rBV、M/A均和MVD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表明这些参数可用于评估肺肿瘤血管生成程度的有效工具。而Pm和MVD之间却没有明显关联性。表明,在应用增强CT查看肺肿瘤时需结合灌注值、PH、rBV、M/A进行诊断。在增强MRI检测中,指标:PH、SS、E1、E4也与MVD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表明:这种技术在肺肿瘤内部血管的生成情况动态检查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
总之,在肺肿瘤血管生成检查中,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具备了重要的应用价值,但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肿瘤类型,合理选择适合的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
参考文献:
[1] 宋琳琼.医学影像动态增强技术观察肺肿瘤血管生成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
[2] 朱儒焱.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J].饮食保健 2020年7卷28期, 257页, 2020.
[3] 陈允志.医学影像(MRI,CT)动态增强技术查看肺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J].饮食保健,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