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
司渊喆
济南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本文旨在探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路径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1],给高校的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挑战。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创新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阳光积极的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尤为重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找寻人文情怀,找寻方法路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宝贵的启示是重要的路径。
1.1研究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爱”、“礼义”等,这些理念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阳光积极心态,开放平衡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及调适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从这些文化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自我、认知社会,从而在遇到的困难和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坚定和平和。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还有其所倡导的“仁爱”“礼义”等理念,凭借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同时也对全球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宇宙观、道德准则以及哲学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还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天人合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这一理念把人类当做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的万物保持和谐关系。这种宇宙观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为我们当下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本文中我们强调人的身心要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通过修身养性,让自己的行为、情感和思想与自然和社会的要求相契合,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内心的和谐。
“和而不同”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时的基本原则,它强调一种包容、开放、平衡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主张在保持各自独特性的基础上,实现和谐共处。这一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在方方面面。就拿大学生群体而言,在人际交往中,得尊重个体差异、培养沟通能力;在学术学习上,鼓励学术争鸣、融合多元知识、尊重学术规范;在个人成长是方面,要塑造独立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还有儒家倡导的仁爱、礼义,道家倡导的自然无为、顺应自然等思想都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增强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概述
据相关研究数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始终维持在 15% - 20% 左右,且有逐渐上升趋势。有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 18.9% ,其中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睡眠问题、自杀意念)比例达 20.0%,外化问题(如自我伤害、自杀未遂)比例为 11.7%[2]。这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不容乐观,甚至这些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学生中存在严重的心理危机也有一部分,主要存在自杀行为与意向,幻觉等精神病性,焦虑、抑郁、敌对攻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学生需要进一步筛查和重点关注。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有很多,最普遍存在是焦虑与抑郁以及人际关系问题,在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就业前景不明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或者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独立生活的开始,使得他们觉得在新的环境中不能适应,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常陷入焦虑、抑郁情绪。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现状及原因
现实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仍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各高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在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过于注重西方心理学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场景化的课程内容少,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就不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学习和实践。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不仅有助于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效果,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疾病的成因一般是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部因素一方面是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度阶段,生理发育和激素水平的变化,使他们在心理与认知发展上尚不成熟,同时,他们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能力还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可能难以有效应对。另一方面是个人的性格内向、自我认知偏差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压力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外部因素如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大学生面临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让大学生担心毕业后难以找到理想工作,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再者,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学生在接触庞杂网络信息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传播焦虑,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就是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父母的教育方式、经济状况等,都会对大学生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家庭如果不和谐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容易造成心理负担;父母过度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可能导致孩子在面对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
1.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和潜在挑战,需要循序渐进,找寻合适的方式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路径,一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与工作坊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理念;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辅导时,引入传统文化的心理调适方法,如冥想、太极、瑜伽等,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压力,提升心理韧性;三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如通过开展诗词朗诵、书法比赛、传统节日庆典等活动,营造浓厚传统文化氛围[4]。四是对于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成为带领大学生传承与创新的引领者。五是要持续做好家校共育,落实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多方联动,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携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和传承。
通过以上分析,面对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通过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创新教育方式、积极营造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强化师资建设等多维度路径,可以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的新时代大学生工作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艳.红色文化对当代学生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汉字文化2021.02
[2]孙明材.基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4.10
[3]黄泽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路径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4.07
[4]苏留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等教育的路径探究[J].新传奇 20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