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与小学道法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作者

张丽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三实验学校

摘要: 本文聚焦于小学语文与小学道法的跨学科教学,探讨读写结合方法在其中的应用及效果。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了读写结合应用于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深入剖析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包括基于文本主题的读写融合、借助写作深化道法理解等。同时,通过教学实践中的观察与数据分析,研究了读写结合在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语文能力、道德与法治素养、综合思维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与小学道法跨学科教学中具有显著的积极效果,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读写结合;小学语文;小学道法;跨学科教学;教学效果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跨学科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学习体验。小学语文与小学道法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道德素养的重要学科,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读写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在与小学道法的跨学科融合中,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研究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与小学道法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读写结合应用于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交流,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在小学语文与小学道法的跨学科教学中,读写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通过阅读相关文本,学生获取信息,然后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整合教育理论

整合教育理论强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与小学道法的跨学科教学,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将语文的语言学习与道法的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

二、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与小学道法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文本主题的读写融合

在小学语文和小学道法教材中,存在许多主题相似的文本。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主题,开展读写结合的跨学科教学活动。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关于“关爱他人”的课文《掌声》时,同时结合小学道法中关于“友善待人”的内容。在教学《掌声》时,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英子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发生的转变,体会同学们给予英子的关爱和友善。然后引入小学道法中关于友善待人的相关案例和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关爱他人和友善待人的重要性。

阅读环节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篇关于自己关爱他人或接受他人关爱的经历,或者写一篇关于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友善待人的议论文。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曾经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上车后没有座位,我毫不犹豫地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她。老奶奶脸上露出了感激的笑容,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我明白了,关爱他人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能给别人带来温暖。”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不仅提高了语文的读写能力,还深化了对道德观念的理解。

(二)借助写作深化道法理解

小学道法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难度。通过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自己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小学道法“遵守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社会公德的各种规范和案例,然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在公共场所如何遵守公德的倡议书,或者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看法和建议的文章。

有学生在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文章中写道:“在公园的草坪上,我经常看到有人随意践踏,小草被踩得东倒西歪。在图书馆里,也有人大声喧哗,影响了其他人的阅读。这些都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比如在公园里爱护花草树木,在图书馆保持安静。只有每个人都遵守社会公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思考社会公德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开展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道德故事创作与分享”活动,让学生创作关于道德主题的故事,然后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交流。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道德故事,如《雷锋的故事》等,分析故事的结构、情节和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学生在创作故事时,需要运用语文的写作技巧,同时要深入思考道德问题,将道德观念融入到故事中。有学生创作了这样一个故事:“小明在放学路上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很多钱和身份证等重要物品。他想到老师说过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于是他在原地等待失主。等了很久,失主终于来了,小明把钱包还给了他。失主非常感激,要给小明一些钱作为感谢,但是小明拒绝了,他说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在分享和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增强了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读写结合在跨学科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一)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影响

通过读写结合的跨学科教学,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阅读方面,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在写作方面,学生能够将从道法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观点融入到作文中,使作文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更加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了写作水平。通过对一个班级实施读写结合跨学科教学前后的语文测试成绩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得分平均提高了 8 分,写作得分平均提高了 6 分。

(二)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影响

读写结合的跨学科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道德与法治教育。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道德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道德问题,增强了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例如,在写关于“诚实守信”的作文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 85%的学生表示自己对诚实守信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并且在生活中会更加自觉地践行这一道德准则。

(三)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影响

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语文知识和道法知识进行整合,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写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时,学生需要运用语文的写作技巧来组织文章结构和表达观点,同时要运用道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提出的观点更加全面和深入。

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与小学道法跨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显著的教学效果。通过基于文本主题的读写融合、借助写作深化道法理解以及开展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等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道德与法治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对读写结合跨学科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给予跨学科教学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推动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王荣生. 写作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4] 钟启泉. 课程的逻辑[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