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探析
王忠祥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
作者简介:王忠祥,男,(1968—),江苏兴化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与制度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保障。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核心意涵、实践路径及其重要意义,以期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常态化 制度化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理想信念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推动其常态化与制度化成为提升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核心意涵
(一)常态化
常态化意味着坚持不懈、持续有效地抓好理想信念教育,确保教育活动的长效性、时效性与全面性。高校应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和外在环境。
(二) 制度化
制度化则是以制度的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的职责与权利、任务与内容、方式与渠道固定下来,确保教育的规范性、稳定性与科学性。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高校能够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有助于培养具有坚定信仰、崇高理想、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
通过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科学化的资源配置,高校理想信念教育能够在科层制管理、分科化研究、院系式人才培养的治理格局中占据应有地位,获得充足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一举措,高校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补充“新鲜血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部分大学生存在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实践中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难以有效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
(一)教育环境复杂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和复杂。这些信息中既有正面的激励和引导,也有负面的干扰和冲击,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教育对象差异化
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体差异。他们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价值观多元,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需求和接受方式也各不相同。
(三)教育内容和方法滞后
部分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存在内容陈旧、方法单一的问题,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这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实践路径
(一)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与指标体系
高校应明确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包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程度、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知水平、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掌握程度等。通过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指标体系,确保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
(二)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1.课堂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理论和党的政策等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参与讨论。
2.实践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实习等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理想信念的力量。
3.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组织各种主题的活动,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平台。
(三)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党的理论学习活动、政治培训班等,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政策的理解和掌握。
2.鼓励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设立教育研究项目和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3.建立奖励机制:通过荣誉称号、教育教学奖金、晋升机会等方式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1.制定教育计划:明确每个学年或学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确保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2.实施考核评价:建立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成绩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
3.设立奖励机制:通过奖学金、荣誉称号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树立更坚定的理想信念。
五、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理想信念状况直接关乎民族复兴的伟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推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意义重大且深远。
尽管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教育环境复杂化、教育对象差异化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滞后等诸多挑战,但通过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与指标体系、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等实践路径,能够逐步攻克难题,提升教育的实效性。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发展,更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高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需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持续探索、勇于创新,将常态化制度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协同发力,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共同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让理想信念的光芒照亮新时代大学生的前行之路,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铸就更加坚实的精神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