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所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及策略探讨

作者

丁雨薇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   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普通幼儿园接收自闭症儿童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普遍缺乏对自闭症儿童特殊需求的针对性支持。本研究以绍兴越城区30所幼儿园为对象,探讨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的环境创设现状。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观察,发现幼儿园在物理空间、精神环境和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不足。研究建议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教师培训、丰富资源配置,以支持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融入普通幼儿园。

关键词: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幼儿园环境创设

2024年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所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研究 课题序号:SGJ2024020

作者简介:丁雨薇 19980915 女 浙江绍兴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阳明学院 职称:助教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前融合教育

0 引言

在特殊儿童数量激增以及教育部要求推进“普惠”教育的当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办好特殊教育,全面推进融合教育” [1]。教育部提出“特殊教育促进计划”,要求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创条件接收残疾儿童。因此,普通幼儿园为特殊儿童创设发展与学习的环境迫在眉睫。本研究聚焦特殊儿童中占比较高的自闭症儿童,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行为、感统训练等要求幼儿园做好环境准备。因此,本课题将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观察法总结分析绍兴越城区自闭症儿童所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现状,为幼儿园环创如何适应特殊儿童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安置特殊儿童的幼儿园中,营造“最少受限制的环境”至关重要。欧美及港、台地区采用“通用设计”理念,强调无歧视与平等,使所有儿童都能便利使用环境。[2] 若幼儿园安置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幼儿园需提供非隔离、正常化的教学环境,并调整空间布局和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内陆学前融合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班就读为主要形式,普通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任未能满足特殊儿童需求。部分学者探讨融合教育环境建设,但多聚焦于义务教育阶段。[3] 面对自闭症儿童,普通幼儿园缺乏有效的环境支持,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 融合教育背景下自闭症儿童所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现状分析

2.1 物理环境适应性不足

2.1.1 空间布局与感官环境适配性不足

样本中70.59%的幼儿园班级未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需求调整座位,即使调整也仅将其安排在教室边缘以减少对其他孩子的影响。幼儿园缺乏自闭症儿童专用活动区,教室拥挤易引发焦虑,尤其对感统失调儿童影响显著。此外,教室灯光过强、颜色杂乱和噪音控制不足加剧了自闭症儿童的感知觉超负荷问题。例如,噪音过高导致自闭症儿童频繁出现刻板行为,增加了班级管理难度[4]。

2.1.2 环境中缺少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提示标语

样本中52.94%的幼儿园班级未在日常环境中设置视觉提示工具,如行事历、流程图或视觉提示卡等。少数班级虽尝试使用视觉提示,但缺乏系统化和个别化,多以适合普通幼儿的工作流程图代替,导致自闭症幼儿因无法熟悉流程而频繁出现情绪问题。相比之下,台湾地区融合教育实践中视觉提示系统的使用率超80%,显著降低了自闭症儿童的适应困难[5]。

2.1.3 环境中缺少明确的物理和视觉界限

样本中70.59%的班级活动区缺乏明确的物理或视觉界限(如隔板、地垫、胶带等),各活动区域重叠率高。少数教室虽使用地毯颜色或矮柜进行区域分割,但未通过视觉提示卡明确各区域功能。这种模糊的空间设计导致自闭症儿童在自由活动中频繁游走,并因无法识别边界而误入他人游戏空间,引发冲突。

2.2 精神环境支持有限

2.2.1教师接受过特殊教育相关培训有限

多数有自闭症儿童的班级教师对其有初步了解,如88.24%的教师表示控制了自闭症儿童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特别是减少了电视使用时间。然而,大部分教师对行为干预策略缺乏了解,无法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IEP)。面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教师多通过口头制止,缺乏有效干预策略,导致行为问题反复出现。

2.2.2 普通儿童对自闭症同伴的接纳度较低

自闭症儿童在班级中处于社交边缘,普通儿童主动与其互动的频率较低,且在集体游戏中常被排除。教师虽尝试引导,但效果有限。此外,大部分普通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持保留态度,主要担心自闭症儿童的行为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发展。

2.3 教学资源缺失

2.3.1 缺少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的资源教室或其它训练室

样本中35.29%的幼儿园设置了训练室,但多为感统训练教室,标准资源教室较少。部分训练室面积不达标,设备以感统器材为主,缺乏言语治疗和社交训练区域,且因专业教师不足,使用率较低。

2.3.2 缺少针对性的训练材料与玩教具

多数幼儿园的玩教具设计仍以普通儿童为主,缺乏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殊设计。例如,在社交技能训练方面,幼儿园的玩具多以传统积木、拼图、角色扮演道具为主,而较少提供促进社交互动的合作类游戏材料,如需要两人协作才能完成的拼图或团队任务型玩具。此外,视觉辅助工具(如社会故事、PECS 交流卡片)使用率较低,导致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训练机会受到限制。

3 幼儿园环境创设改进策略与建议

3.1 优化物理环境,提升自闭症儿童的适应性

幼儿园应根据自闭症儿童的个体特点调整座位,采取“低干扰、高支持”策略:将其座位安排在靠近教师、视线无遮挡的位置,便于支持;周围可放置低矮屏风、书架或胶带划界,提供视觉界限但不完全隔离,保证社交机会。也可通过地面颜色、标识贴纸或低矮隔断明确区域功能,避免游走行为。

为应对感官刺激过剩,可在活动区设立色彩柔和的安静角,提供软垫、减压玩具、降噪耳机等,帮助在感官过载时调节情绪。同时,班级应使用柔和LED灯,减少杂乱装饰和使用低刺激颜色(如浅蓝、浅绿),避免强烈气味(如消毒水、香水)。

设置多样视觉提示,如视觉日程表(图片化流程)、过渡提示(倒计时卡、音乐)、任务分解图(洗手、穿衣步骤),帮助理解日常活动、缓解焦虑。社交故事、表情识别卡可辅助理解社交规则,物理环境标识(区角标识、行为指引)有助于空间认知,视觉奖励系统(如星星奖励板)可增强学习动机,提升独立性和社交能力[8]。

3.2 营造支持性精神环境,提升社会融合

幼儿园应定期开展融合教育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对自闭症儿童行为干预策略(如应用行为分析、结构化教学)的掌握。地区可设立融合教育教师支持团队,由特教专家、心理咨询师和幼教教师共同为各园提供专业指导。

为提高普通儿童对自闭症同伴的接纳,可采用“同伴引导干预策略”,在日常活动中安排合作任务(如配对阅读、团队游戏),增加互动频率。通过绘本、动画、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自闭症认知教育,引导普通儿童与家长理解并包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3.3 增强教学资源配置,满足自闭症儿童个别化学习需求

条件允许时,幼儿园应设立资源教室,配备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和感统训练区域与教具,满足不同发展需求。资源教室需配置专业特教教师,结合结构化教学和个别化小组训练,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学习与适应能力。

幼儿园应丰富玩教具种类,增加促进社交互动的合作类游戏材料(如两人拼图、团队任务型玩具),提升协作能力。日常教学中增加视觉支持工具(如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社交故事卡)的使用,帮助自闭症儿童表达需求,减少焦虑[8]。

4 结束语

幼儿园融合教育环境在物理环境适应性、精神环境支持以及教学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优化物理环境、提升精神支持、加强资源投入等措施,切实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和社交适应能力。良好的融合教育环境不仅能够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全面发展,也能提高普通儿童的包容性和社会责任感。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幼儿园环境创设以构建更加完善的融合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2):1.

[2] 刘俊.重视隐性课程促进幼儿园环境创设[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11):72-74.

[3] 曹婕琼,昝飞. 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地区融合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3(4):69-73.

[4] Grandin, T. The Autistic Brain: Thinking Across the Spectrum.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13.

[5]陈冠杏.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学校环境支持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6(02):25-30.

[6]Hume, K., Loftin, R., & Lantz, J. Increasing independence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9,24(4), 206-216.

[7]Bondy, A., & Frost, L. The 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19,25(5), 725-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