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研讨

作者

曹振宇 滕子荣 王辉志

石河子大学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要: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混凝土裂缝是水利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严重威胁着工程的安全与耐久性。因此,加强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研究,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已成为水利工程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混凝土裂缝是由原材料质量,原材料质量,配合比,结构设计等因素引起的。这些裂缝不仅影响了结构的美观,而且严重影响了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其混凝土结构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效益与安全运营。混凝土裂缝是水利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不仅降低了结构强度、刚度,降低了承载力,而且可能造成渗漏、钢筋腐蚀等现象,缩短了工程的使用寿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对水利工程建设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水利工程施工期间混凝土裂缝病害的形成原因

1.1.原材料质量

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混凝土重力坝等,可一次浇筑成型几何尺寸大于1.0米的混凝土结构,可减少重复施工次数,缩短工期,提高水工建筑结构整体性。同时,大体积混凝土具有比表面积小、水化热集中、对原材料品质要求高等特点,若仍按传统施工规范选材,容易产生温度、收缩等裂缝。比如,从水泥材料方面来说,如果采用较高的水化热,则混凝土养护过程中表层温升速率不平衡,内部温度常常超过表层温度20-40℃,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导致结构变形和开裂。

1.2.配合比设计

从配合比设计角度看,水灰比、原材料配比不合理均会导致结构开裂率显著增加,难以维持良好的结构状态。例如,当水灰比控制不合理或掺水量过大时,混凝土材料极易发生离析,在结构硬化成型过程中过早产生收缩变形,进而发展成沉降、塑性收缩等早裂,进而降低结构强度和耐久性。当水泥用量过大时,水泥用量越大,混凝土结构体积变化越大,收缩裂缝越大;

1.3.结构设计

目前一些水工结构体系存在配筋率偏低、节点设置不当、结构内约束过多等缺陷。混凝土结构硬化成型和水工建筑物投入使用过程中,由于局部变形和受力作用,整个结构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在抗力较弱的地方会产生裂缝。例如,在钢筋设计中,只考虑了钢筋的受力控制,而忽略了构造筋的数量及布置位置的合理性,导致实际布置并不能完全满足混凝土结构的服役要求,且容易在应力集中及界面突变处产生裂缝。

2.水利工程施工的混凝土裂缝预防技术

2.1.优化设计工程构造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结构设计不合理带来的混凝土开裂风险,有必要在水利工程前期准备阶段对工程构造设计方案进行科学评估,重点从技术层面对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对构造设计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及时修正。在水利工程设计中,为了减少裂缝的发生,一般都会选择简单的结构形式,同时也要保证施工方便。混凝土结构的平面布置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必要的话,尽量不要设置凹凸结构,以确保结构的刚度不会突然变化,从而避免因应力集中而引起的后续结构开裂。此外,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还应合理设置滑动层,合理设置伸缩缝,避免混凝土结构对外部结构产生过大的约束,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导致开裂。另外,在工程结构设计中,还应注重对钢筋的布置方案进行优化,在布置钢筋的时候,应尽量选用细直径的钢筋,布置间距要尽可能小,同时要合理地控制配筋比例,才能充分体现钢筋的收缩效应。

2.2.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例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材料。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经常出现裂缝,不仅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而且可能引起渗漏和渗漏。因此,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是防止混凝土开裂的重要措施。第一,根据工程需要,结合材料特性,合理选择水胶比;水胶比是指水与水泥、细集料的配比,它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流动性能、强度、耐久性等性能。因此,在选择水胶比时,应结合具体工程需要及材料特性,合理添加外加剂以提高其流动性能。第二,合理选择骨料配合比;骨料是混凝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骨料的类型及配比对混凝土强度有很大影响。一般情况下,骨料应选用硬、强、形好的石料,并对骨料的最大粒径进行控制,以改善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裂性。同时,在设计骨料配合比时,要充分考虑骨料和水泥浆之间的交互作用,防止骨料分离。

2.3.混凝土浇筑与振捣

在高温环境中浇筑混凝土时,需采用混合料、覆盖等措施,并全面控制材料的温度。采用上述降温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浇筑温度,且浇筑温度控制在30℃以内。混凝土材料浇筑完毕后,要立即进行养护,用保温材料和塑料薄膜覆盖,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混凝土和模板上,确保湿度和温度都符合规范。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合适的温度进行浇筑。混凝土浇筑时,要从底部开始,由长边位置的一边向另一边进行工作。地下室底板混凝土采用斜层式分层浇筑,每层厚度约为500 mm,采用多台混凝土泵联合浇筑。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必须确保下层混凝土不会出现初凝。当拖泵出现故障时,要及时更换为泵浇注施工,以免产生施工冷缝。对于地下室底板,以3天为周期,以120立方米/小时的速度进行浇筑。在混凝土的振捣工作中,要采用振动棒,按照快插慢拔的顺序进行,上下抽动时,要保证振捣均匀,插点时,要按照规范的要求,采用交错式或并置式;各插点距300mm-400mm,插入未完成初凝的下层混凝土中,具体深度为50mm-100mm。振捣过程中,要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不能跳振,以免漏振。每一个振点的振捣时间为30秒,直到混凝土结构表面的水没有溢出砂浆,没有气泡,也没有下沉。

振捣完成后,应使用刮尺将混凝土表面刮平,再用木抹子进行抹压,以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度和平整度。在混凝土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抹压,以消除混凝土表面的干缩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此外,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含气量,确保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从而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总结了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技术,强调了优化设计、配合比和浇筑振捣工艺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评估和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裂缝,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和耐久性。

参考文献

[1]李玉部.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4,14(35):171-174.

[2]肖敏,王伟.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J].陕西水利,2024,(09):133-135+138.

[3]牛欣伟.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4,(09):97-99.

[4]荣萌萌,刘攀.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有效防治技术[J].新农业,2023,(10):90-91.

[5]柴绍中.农业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20,(1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