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黄振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223400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时代,计算机软件产业已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源泉,而职业学校则是培养该专业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其教育质量会对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双师型”教师需要同时有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国家对职业教育颇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此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了相关要求。由于软件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对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教师的实践能力存在不足,校企协同的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针对校企协同展开研究,探寻其提升路径,有关键的价值,本文将围绕此进行探讨。
二、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 “双师型” 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一)部分教师具备一定实践基础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一些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其中一部分教师曾经在软件企业工作过,参与过项目开发工作,对于流程以及技术应用比较熟悉,另外一部分教师则是凭借参加培训以及技能竞赛积累了操作能力,可把实践知识融入到教学当中。比如说,在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早的学校里,有部分教师会到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践,掌握了 JavaEE、Python 等流行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来讲解,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实践能力。
(二)校企协同初见成效
许多职业学校意识到校企协同对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有着意义,开启了与软件企业的合作之旅,它们借助构建校外实践基地、邀请企业专家举办讲座以及合作开展课程开发等多种途径,为教师创造实践机会,部分企业踊跃投身于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最新的技术资料以及实践平台,以协助教师知晓行业动态与技术趋势。举例来说,某职业学校和当地一家颇具知名度的软件开发公司共同打造了“软件技术实训中心”,教师可定期参与项目开发,以此积累实践经验。
(三)实践能力整体仍有提升空间
虽然部分教师有一定实践基础,校企协同也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从整体来看,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提升空间,一方面,软件技术发展速度较快,部分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更新不够及时,难以适应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教师获得的实践机会较少,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结合。
三、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 “双师型” 教师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
当下职业学校与软件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是缺乏长效性,目前不少职业学校与软件企业的合作大多浮于表面,缺少长期稳定的机制,双方的合作多是短期项目或者活动,像提供实习岗位、开展讲座这类,并没有形成常态化,一旦项目结束或者外部条件发生改变,合作就难以持续下去,影响教师实践能力的系统提升。
软件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方面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这是因为软件企业注重经济效益,而参与职业教育短期内难以获得直接的回报,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较低,只是被动地配合学校,在教师实践培训以及项目合作等方面投入的资源比较有限,难以契合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需求。
(二)教师实践机会匮乏
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面临着较为繁重的学校教学任务,理论课程以及实训课程都在其教学任务范畴之内,教学时间十分紧张,学校对于教学管理方面的要求较为严格,这使得教师很难抽出时间去参与企业实践活动或者其他实践活动。
实践渠道较为单一:当前,教师获取实践机会主要依靠学校所组织的校企合作项目,然而校企合作存在一定局限,致使参与实践的教师数量有限,且其内容以及形式都比较单一,难以契合不同教师的需求。
(三)实践内容与行业脱节
实践项目存在陈旧问题:部分学校的教师所参与的实践项目较为陈旧,和软件行业的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师参与的大多是几年前的技术以及业务模式,无法接触到最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工具以及流程,其实践能力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存在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实践内容没有与计算机软件专业特点以及教师教学需求相结合,像部分项目只是让教师做简单的代码编写或者软件测试,并没有涉及需求分析、架构设计、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没办法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四、基于校企协同的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 “双师型” 教师实践能力提
升措施
(一)建立长效校企协同机制
学校与软件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合作协议,以此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构建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以及合作平台,在协议中清晰规定,企业要为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以及技术指导,而学校则需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服务,凭借这种方式达成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就像学校输送毕业生到企业,企业会为毕业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及技术培训。
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即建立起校企利益共享的相关机制,以此来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具体方式可以是依靠联合开发项目以及共建实训基地等,让企业获取实际利益,比如校企共同开发软件项目,当推向市场后按照相应比例来分配收益,而共建实训基地可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并收取费用。
(二)拓展教师实践渠道
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会定期安排教师前往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使其参与到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当中,挂职时间会依据教学任务以及项目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一般为 3 至 6 个月,在挂职的这段时间里,教师会担任项目经理、程序员等职务,全面地参与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以此来积累相关经验。
学校与企业展开合作承接软件项目,组织教师参与其中,依靠这种方式,教师可接触到新技术以及业务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教师在项目中的团队协作以及沟通经验,可应用于教学过程,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三)加强实践内容与行业对接
企业参与实践内容的设计工作:邀请企业当中的技术骨干一同参与教师实践内容的设计,依据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的需求,来制定有实用性的实践方案,实践内容覆盖了软件项目的各个环节,以此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过程当中及时引入软件行业里的最新技术以及工具,像是人工智能领域、大数据领域、云计算领域等技术,以及主流的开发工具与平台,以此使得教师可掌握并且应用这些技术和工具,传授给学生。
总结
职业学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属于系统工程范畴,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付出努力,借助校企协同的方式,运用建立长效机制、拓展实践渠道以及加强内容对接等一系列举措,可切实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像在实践过程中怎样平衡学校教学与教师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企业保持长期的积极性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靖 , 曹燕红 , 梁霭琳 . 校企协同下民办中职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建设 ——以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为例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 学生版 ),2022(10):165-167.
[2] 蔡晓庆 , 陈燕平 . 校企协同培养促进计算机应用专业 " 双师型 " 教师队伍建设 [J].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1, 038(003):55-57,66.
[3]徐学峰.中职机加专业"双师型"教师校企协同培养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 科研成果与传播 , 2024(7):096-099.
[4] 张宇斐 . 共生理论下校企共培的 " 双师型 " 教师研究路径探析 [J]. 现代商贸工业 , 2025(7)..
[5] 陈聪宁 , 王桂艳 .SFIC 模型视角下高职 " 双师型 " 教师培养校企协同运行机制研究 [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28(1):9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