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董静
新泰市小协镇中心小学271221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小学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小学段新思想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展开研究,从教学模式创新、资源整合优化、评价体系重构、师资能力提升、协同育人机制等维度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新格局,提升新思想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实效性;
引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小学段加强该思想的宣传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段新思想宣传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吸引力不足、实效性弱化、获得感缺失等。因此,探索实效性策略,提升宣传教育效果,成为当前小学思政教育的迫切需求。
一、现状分析
当前,小学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家校合作等方式进行。然而,这些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凸现了理论抽象性与认知具象化、方法单一性与学习体验性、评价表层化与价值内化三重矛盾,导致宣传教育效果不佳。
二、实效性策略
2.1 创新教学模式
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进行童心导向的内容供给侧改革。在小学阶段通过启蒙性、浸润式教育路径,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践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1】,这是学校层面教育策略分析要着重研究和突破的方向。
2.1.1 沉浸式教育生态构建
基于儿童具象思维和情境学习特征,研究主张构建“情境—体验—感悟”的浸润式教育模式。【2】
可根据学习资源进行生活化情境、故事化情境、虚拟化情境设置,设计体验参与、协作探究体验等方式感悟内化。思政课开展“家乡发展调查”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调研本地生态治理或产业转型案例,形成调研报告并公开展示,深度反思的价值生成。
2.1.2 情境化与生活化教学
创设真实问题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决策等方式,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新思想。例如,在“环保责任”教学中模拟垃圾分类决策会议,引导学生探讨政策落地难点1。
2.2 优化资源整合
2.2.1 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整合微课、动画等资源,开发“新思想故事库”“红色电影”,如《新时代小先锋》系列短片,通过可视化内容传递榜样力量。同时,建立云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访问和学习。
学生在寒暑假利用课余时间打开学校公众号文章的链接观看短片,深受榜样力量的感染,对新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2.2.2 校本课程开发
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设计实践手册,如根据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编写《可爱的家乡》读本,融入党史故事与社区访谈任务。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成就,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2.3 重构评价体系
2.3.1 素养导向评价工具
设计《小学生思政素养成长档案》,包含“社会责任认知”“集体协作表现”等维度,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同伴互评量表进行动态追踪。引入家长、社区代表参与评价,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评价闭环【3】。
2.3.2 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建立家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方式加强家校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政素养发展情况
定期组织家长会,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思政素养评价过程。通过展示学生的成长档案、分享教育经验等方式,增强家长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团队协作能力。
2.4 提升师资能力
2.4.1 教研共同体建设
注重对思政课程和学科融合的经常性的监督,教师评价以常态督查。如:备课、上课、巡课落实教学过程评价,以首课教研、论坛、优质课、观摩课等落实效果评价,提高教师参与首课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4.2 校本研修机制
开发“小学家庭教育”“教育微治理”等校本课题,鼓励教师提炼实践经验。通过教学反思、教学日志等方式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策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这种研修机制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热情和实践能力。
三、实效性实例分析
3.1 沉浸式宣讲活动
经红色故事比赛、编排红色话剧等活动,以角色代入方式深化对“初心使命”的理解。通过沉浸式宣讲活动,学生能够在角色扮演中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从而增强对新思想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这种活动形式生动有趣、感染力强,有效提升了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3.2 家校合作实践
设计《家庭美德实践手册》,将“勤俭节约”“敬老孝亲”等主题转化为可操作的亲子任务(如“劳动节家务打卡”)。家长通过线上平台提交实践反馈,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通过家校合作实践,将新思想宣传教育延伸到家庭生活中,有效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这种合作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新思想要求,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3.3 社区协同育人
开发本地资源,联合科技馆、幸福院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开展“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红色故事宣讲员”等角色体验活动。将新思想宣传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教育空间和实践平台。这种协同育人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新思想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小学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提出了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资源整合、重构评价体系及提升师资能力等多维策略,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这些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为新时代小学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智技术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同时加强长效性评估体系的建设,通过追踪研究验证教育干预的持续性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教材委员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Z]. 2021-08-25.
2.黄百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4.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本文为泰安市规划课题重点课题配套论文,课题名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的研究》,课题编号:TJK202306ZX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