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张丽丽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91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文旅产业正处于深刻的转型进程之中。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促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游客对于旅游体验中的文化内涵需求不断攀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各地纷纷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等,并将其融入旅游产品与服务中,以打造独特的旅游吸引力。文章聚焦于文旅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与目标并详细阐述了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等一系列创新策略,进而构建适应新形势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文旅产业培养适应转型需求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文旅产业转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引言
文旅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随着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旅游消费的持续升级以及科技在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文旅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与培养目标
(一)构建原则
在文旅产业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遵循多元且系统的原则。第一,前瞻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人才培养紧密贴合文旅产业未来发展走向,对诸如全球旅游市场趋势、新兴旅游消费热点及尚未普及但极具潜力的旅游技术应用等保持高度的敏锐,提前将相关前瞻性的知识与技能融入教学体系当中,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引领行业潮流而非紧紧追赶。第二,实用性原则。该原则强调的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还是实践教学安排,均需要与文旅产业的实际运营场景无缝对接,确保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能够迅速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在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游客服务管理等具体业务中发挥有效的作用[1]。第三,创新性原则。此原则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突破传统旅游管理的思维定式。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宽松自由的创新氛围,通过创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革新以及实践项目引导等手段,促使学生能够提出新颖的旅游产品创意、管理模式与营销策略,从而为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第四,开放性原则。这一原则倡导的是人才培养过程突破校园局限,积极与文旅企业、行业协会、其他高校及国际旅游教育机构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另外,还需要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的行业理念、前沿技术与国际视野,能够拓宽其职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培养出适应全球化文旅产业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与快速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其一,这类人才应具备出色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精准把握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需求与期望,在旅游服务与产品设计中巧妙融入地多元文化元素,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其二,该人才还需要拥有卓越的创新策划能力,能够依据文旅市场动态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创新性地策划旅游项目、旅游线路及旅游活动,打造具有独特魅力与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其三,这种人才还需要熟练掌握技术的应用能力,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旅游管理效率与游客体验质量,如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营销与个性化服务推荐,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丰富旅游展示与互动体验等。其四,这类人才还需要有扎实的旅游服务与管理能力,涵盖旅游接待服务中的专业素养、旅游企业运营管理中的组织协调与决策能力以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实操技能,能够在不同旅游业务岗位与管理层面发挥关键作用,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文旅产业转型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
在文旅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一方面,旅游课程体系的优化应以文旅融合为核心导向,深度拓展文化类的课程,除了涵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等基础文化课程之外,还应设置地域特色文化研究课程,像针对本地古村落文化、非遗传承文化等展开深入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精准把握区域文化精髓,为旅游产品的文化植入筑牢根基。另一方面,旅游课程还需要紧密对接旅游产业的实际需求,开设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导学生依据不同的地理风貌与文化特色设计旅游线路与景区布局;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则让学生掌握新媒体时代下旅游品牌推广、游客引流的策略与技巧;旅游服务质量管理课程致力于提升学生对游客体验的重视与管理能力,从服务流程到投诉处理全方位教学[2]。再一方面,院校还需要强化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交融互促,实践课程不能孤立存在,应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开展。比如在讲解旅游项目策划理论后,立即安排学生参与实际旅游项目的策划实践,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市场、定位目标受众、设计创意方案,并通过实地调研、企业走访等形式检验和完善方案,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素养又拥有出色实践操作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使他们能够迅速适应文旅产业转型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在旅游行业中发挥其专业优势,从而推动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
在文旅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契合文旅产业转型的需求。首先,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教学,依据文旅产业实际项目设立任务,如打造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节,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他们完成从活动策划、资源整合、市场推广到现场执行的全流程工作。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调研市场需求、挖掘文化亮点、协调各方资源,不仅能深入理解知识的综合运用,更能锻炼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3]。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旅游企业运营场景,如设置旅行社面临游客突发疾病、旅游目的地突发自然灾害等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这种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文旅工作环境中的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还有助于使其更好地适应行业的不确定性。最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借助线上丰富的慕课资源、虚拟旅游实验室等,让学生自主学习旅游目的地文化知识、旅游规划软件操作等内容,并通过在线讨论、测试巩固所学知识。线下则聚焦于实践操作、案例深度剖析与师生面对面交流互动,比如对知名旅游景区成功运营案例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回课堂进行深入研讨,线上线下相辅相成,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教学效率与灵活性,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文旅产业奥秘的热情与创新思维,为其未来在文旅行业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文旅产业转型的背景下,院校通过构建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能够为培养适应文旅产业转型需求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第一,院校需要定期选派教师参加各类文旅产业高端研讨会、学术论坛以及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坊,使其能够及时洞悉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前沿技术应用以及创新商业模式。如让教师参加数字化旅游营销培训,让其掌握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广告投放、社交媒体旅游推广等新兴营销手段;参与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培训,深入学习如何将古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现代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从而更新和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第二,院校还需要积极鼓励教师深入文旅企业挂职锻炼,与知名旅游集团、景区管理机构、旅行社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教师以全职或兼职的形式参与到企业实际的运营管理工作中。教师在企业中可以承担旅游项目策划、游客服务优化、企业员工培训等具体工作任务,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行业经验,了解企业运作的实际需求[4]。第三,院校还需要广泛引进文旅产业的资深专家和一线精英担任兼职,这些兼职教师凭借其在行业内多年的实战经验和深厚的专业造诣,能够为学生带来鲜活的行业案例、实用的操作技巧以及真实的职场感悟,他们可以参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指导等多个教学环节。
(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
在文旅产业转型的背景下,为顺应文旅产业转型的发展趋势,旅游管理专业务必着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其一,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院校需要与知名旅游景区,让学生参与景区的日常运营管理、游客服务优化及旅游活动策划,亲身体验大型景区的运作模式与管理难题;与国际连锁酒店集团携手,使学生有机会在酒店的各个部门轮岗实习,学习国际化的酒店管理标准与服务流程,以提升高端服务的接待能力;与新兴的旅游科技企业合作,接触如智能导览系统开发、旅游大数据分析等前沿业务,了解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创新应用。其二,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院校需要构建系统且递进式的方案。大一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认知实习,组织学生前往本地各类旅游企业与文化场馆参观学习,初步了解旅游行业的业态构成与工作场景,形成对文旅产业的直观认知[5]。大二阶段开展专业实习,让学生深入特定旅游企业进行岗位实践,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理解并掌握基本业务技能。大三阶段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一个完整的文旅项目策划与实施,以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创新策划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院校想要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则需要遵循前瞻性、实用性、创新性、开放性等原则,以培养跨文化交流、创新策划、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能力为目标,实施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等策略,不仅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变化,实现个人职业发展,也将有力推动文旅产业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服务提升等多方面迈向新的高度,在全球文旅产业竞争中展现独特魅力与竞争力,为整个产业的繁荣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冷放.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4,(13):92-94.
[2]高军波,陈亮.新文科导向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重构[J].科教导刊,2024,(18):56-59.
[3]雍玉凤.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4,(10):122-124.
[4]陈雪钧,张玉凤,李莉.新发展理念下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7(04):142-147.
[5]蒋祯.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与摄影,2024,(02):91-93.
作者简介:张丽丽,1980.11--,女,汉,河北生衡水市,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政。
课题: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河北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JRS-2024-3110。